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
新华社记者史竞男、姜潇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阶段,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这场硬仗中的硬仗,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和委员们聚焦“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这一主题,建言献策。
巩固脱贫成果 保证长期稳定脱贫
十九大把脱贫攻坚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全国政协常委和委员们认为,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巩固成果和打赢战役同样重要。
“近日,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围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赴宁夏、青海开展了专题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昔日‘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脱贫攻坚带来的沧桑巨变,这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精彩缩影,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罗志军常委说。
他也指出,调研中发现了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比如,部分农户脱贫基础不牢,存在返贫风险;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较弱,健康、教育、科技、人才仍是脱贫攻坚的制约因素;未脱贫人口进一步向病残孤老灾集中,政策“悬崖效应”不同程度地存在等等。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集中连片整体深度贫困特征突出,‘边缘人口’数量多、比例高。”达久木甲常委建议,拓展精准扶贫对象范围,将“精准识别”拓展到集中连片整体深度贫困地区的“边缘人口”,从中央和省级层面设计、制定区域性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补偿、水电等资源开发特殊政策。
杨明生常委说,五大致贫原因中,因病致贫占居首位。脱贫不容易,要持续守住脱贫成果更难,保险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贫困户以及脱贫户建立起一套防范致贫返贫的安全网。
对确保2020年后长期稳定脱贫问题,徐敬业委员建议,确保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对有成效的政策长期坚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防范化解脱贫攻坚风险 着力提高扶贫综合效益
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还十分艰巨,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扶贫资金使用机制不健全、资金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备受关注。
有的地方把扶贫资金看成“自留地”,截留挪用;有的地方把扶贫资金看成“唐僧肉”,在扶贫开发中违规操作;有的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资金有“撒胡椒面”现象,按户按人平均发放,没有形成产业;还有的前期论证不充分,项目不能实施,导致扶贫资金闲在账上“趴窝”……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是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必须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秦博勇和石爱中常委建议,确保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安全高效,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制定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的标准和程序。推动扶贫资金全程留痕、公开透明运行,让公众参与监督。同时,统筹整合专项扶贫资金、各类涉农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社会帮扶资金,发挥资金的综合效益。
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区域环境封闭、生产方式落后,产业扶贫面临项目选择、经营发展、带动乏力、资金接续等多种风险。
王会生常委说,要引导贫困地区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涉农龙头企业。以产业发展为主导,以要素统筹为目标,以技能培训为支撑,以产销订单、利益分红为纽带,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联动发展。
探索脱贫新经验 鼓励地方创新精准扶贫落地方式
“文化扶贫是提高文化水平、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的关键和根本。”王林旭常委说。
他以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农民画为例,绘画不仅成了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农民们还通过把画作推向市场增加了收入。“全县仅农民画一项,年产值可达亿元”。
“扶贫先扶智,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是提升扶贫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卢纯常委认为,要保持定力,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有针对性地分层分类施策。
新疆和田地区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林毅夫常委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发挥劳动力多的比较优势、利用后发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并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积极招商引资,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转移,形成几个具有竞争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产业集群,创造就业机会,是破解和田贫困问题最为有效的办法。
吕忠梅常委建议,在乡村空心化的情况下,脱贫攻坚需要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智慧政府”“数字政府”等技术手段,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