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24日电题:智慧农机助新疆棉田步入“无人”春耕时代
新华社记者李志浩、胡虎虎
春分已过,在全国棉花主产区新疆,棉田春耕正从南到北逐步展开。眼下,新的变化正在发生。
23日上午,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二八台镇的一片50亩农田里,犁地、平地、播种、施肥、覆膜全部由3台自动导航驾驶的拖拉机完成,“智慧”农业在南疆地区初展身手。
这是一场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的田间演示会,是农业装备企业雷沃重工与华南农业大学在农机智能信息化领域合作多年后的一次成果展示。
在拖拉机的驾驶舱内,记者看到,驾驶员的右前方装有一块触控式液晶显示屏,拖拉机作业和田块环境等一览无余,在点击开启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后,拖拉机随即进入自动航行模式,油门、方向盘不用人来操控,按照设定好的直线匀速前行。驾驶员则在拖拉机外观察。
为什么要让拖拉机自动导航驾驶?这片演示田的承包户刘伟武此前一口气买下7台雷沃阿波斯拖拉机。“就是要解决棉花种植‘播行不直、接行不准’的问题”。他说。
作为种棉大户,刘伟武发起的合作社今年共流转14000亩土地,全部种植棉花。他说,如果播种不直、播行之间接行的距离宽一道窄一道,不仅影响土地利用率,后续给棉花进行打顶、收割时,那些同样具备自动导航驾驶功能的大型机械就难以“对行”进行作业。
要实现棉花从播种、打药、田间管理到采摘的全程机械化,“一开始播种的精度就必须要高”,与雷沃重工合作研发出这一无人驾驶棉花播种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强调。
而过去,播种直不直、接行准不准,全靠驾驶员的手和眼。
“新疆都是大块的田地,一望无际,没什么参照,人工驾驶播种很考验驾驶员的本事,一不小心就会歪。”罗锡文院士回忆,几年前他来新疆调研时,就看到有农民为了种地“直”,小跑着跟在播种拖拉机后面,不停用尺子测量播行间距,“很辛苦”。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的60.8%,产量占全国74.5%。拥有780万亩棉田的阿克苏地区,棉田面积约占全国的1/3,是新疆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但相比已高度机械化的北疆地区,阿克苏所处的整个南疆地区尽管地理条件适宜,棉花机械化程度却很低,主要靠人工来进行种植、管理和采收。
“如果转为机采棉模式,一亩地成本能降低370元。”阿克苏地区农机局党委书记罗合曼·库尔班表示,目前人工采棉花,劳动力一年比一年难找,有些农户家的棉花,从去年10月断断续续到今年1月才采完。
“如果像北疆一样进行机械化采棉,棉农就可以在价格最高的10月采完交割,有效实现节本增收。”罗合曼·库尔班说。
为此,南疆地区正通过刘伟武这些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机采棉模式。2018年,仅阿克苏地区就有250万亩将按机采棉模式种植,其中150万亩将使用机械来采摘。
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到机械化农业转型过程中的新疆,对机械化和智慧农业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罗锡文表示,基于全球卫星定位的农业机械精准导航与自动作业系统已是现代农业的关键,对于赶超世界农业先进水平,现在正是发力期。而这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驾驶播种拖拉机,还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