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园区之火
——农高区成立20周年系列报道(成效篇)
本报记者 唐 婷
弹指一挥间。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的“带头大哥”——杨凌农高区已经20周岁了。20年来,风雨兼程,农高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它们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的前沿阵地,农业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的摇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力引擎。”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永常1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吴永常看来,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模式多样的优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加速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聚焦特色产业 小龙虾也能做出大文章
盛夏时节,餐桌上的那一盘麻辣小龙虾无疑是许多人的“心头好”。为满足爱虾人士的需求,国际连锁品牌肯德基最近还推出了小龙虾汉堡。
可别小瞧了小龙虾。凭着对小龙虾产业的深耕细作,湖北潜江农业科技园区做出了篇大文章。据统计,2016年,该园区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达180亿元以上,养殖规模、加工能力、出口创汇等连续数年领跑全国。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小龙虾良种选育和繁育、精深加工上,湖北潜江农业科技园区可没少下功夫。在一系列科研成果的支撑下,他们突破了小龙虾养殖瓶颈,把小龙虾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从“繁育、养殖、加工、餐饮、节会、品牌、营销、设施”八个方面推动产业升级。
酒好也怕巷子深。每年举办的龙虾节是湖北潜江农业科技园区的重头戏之一。他们借助龙虾节,突出小龙虾产业主体,扩大小龙虾品牌影响力,使之成为集“美食盛宴、文化盛典、经贸盛会”于一体的文化品牌。
“事实上,不只是湖北潜江农业科技园区,许多农业科技园区都在积极培育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品牌优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曾希柏指出。
星火燎原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前沿阵地
农业科技成果好不好?对许多农民来说,眼见才能为实。
在曾希柏看来,通过建立核心区试验、示范区转化、辐射区推广的技术扩散和联动机制,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据统计,截至2015年,农业科技园区累计引进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2.2万项,取得专利授权超过4000项。2017年发布的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显示,“杨凌农高会”品牌价值达615.99亿元,位居中国农业区域品牌价值榜首。
曾希柏以河北藁城科技园区为例说道,该园区已经审定8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藁优”系列强筋小麦市场价格稳定高出普通小麦0.125元/斤,每亩增收120元,累计推广面积已达6000多万亩,其中“小麦藁8901”是第一个替代进口强筋小麦、国内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目前,藁城科技园区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优质小麦购销集散地,每年为社会创造效益近3亿元。
“农业科技园区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抓手,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有力地提升了园区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吴永常说道。
培育“双创”主体 带动创新创业
打造特色产业、推动成果转化的同时,农业园区在培育“双创”主体上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永常回忆道,成立之初的杨凌农高区,建成区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万,目前建成区面积22.19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在这块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通过农高区建设已培育形成了生物产业、食品产业、农业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孵化企业80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4家。”
在曾希柏看来,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科技特派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乡土人才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环境。
“以内蒙古赤峰科技园为例,该园区培育出蔬菜专业合作组织187个,蔬菜经纪人600余人,建成蔬菜产地批发市场31处,年交易额达13亿元,使示范区和辐射区30多万农户受益。”曾希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