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多元服务主体,主动对接普通农户,织密农业社会化服务网,实现田间地头全覆盖,真正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
说起种地,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农民面朝黄土,头顶烈日,辛苦劳作。然而在采访中,却经常遇到不一样的场景:春耕时,农民不再是弯腰弓背喷药洒肥,而是站在地头,看着无人机一扫而过。秋收时,十多台收割机并排作战,后面紧跟着秸秆打捆机,十多亩地几个小时就能搞定。
种地方式变化的背后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近些年,随着农村“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一批专注于服务农业全产业链的服务组织应运而生,他们提供从耕种收运销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化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办不了、办不好、不划算的事情。据农业部统计,各类农业服务组织超过了115万家,服务领域覆盖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事物的成长少不了烦恼,作为新兴领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也存在短板。服务主体“体格”偏弱,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经营性服务组织,都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这导致其服务设备、手段和方式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以提供农机服务的组织为例,小马力农机多,大马力农机少;大田作物农机供应充足,针对特色品种专精特农机严重缺乏。对普通农户的带动作用不足,规模化经营主体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但普通农户因为地块破碎、成本考量和种植习惯等,接受社会化服务的比例不高。
加快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这要求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得根据市场需求,在重点产品和关键领域上多下功夫,练好内功。同时也应看到,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业集中度低、龙头带动力不强,服务主体效益较低、竞争力不足,转型升级“有心无力”。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业的培育力度,让他们在服务农业农民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好服务。
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业茁壮成长,扶持政策要精准。针对服务范围空白的问题,政府应大力培育多层次的服务主体,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专业公司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实现服务组织全覆盖,满足农业生产的多元需求。针对服务供给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可通过财政、信贷等政策引导,重点支持烘干、农机、冷藏重点领域的发展。
鼓励服务主体主动对接普通农户。当前,农业生产仍是以普通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实现小农户和大服务的对接,是将他们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鼓励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订单服务等方式,让普通农民有更多参与感和获得感。
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化生产方式。织密农业社会化服务网,实现田间地头全覆盖,才能真正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12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