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平 实习生 徐燕飞
初秋时节,大山深处的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处处都是“乡愁小品”:潺潺清水中,游动着成群的石斑鱼、彩鲤;烧制青瓷废弃的匣钵、从山上拾来的枯树桩,被利用种上小葱、朝天椒。看中宝溪的生态环境,隈研吾等11位国际建筑大师来此举办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留下了15座各具特色的“竹屋”。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溪头村近几年的真实写照,也是村党支部书记曾志华一直藏在心底的“家园梦”。
宝溪乡因“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人类非遗”而逐渐为人所知。曾志华介绍,龙泉市70%左右的瓷土都来自宝溪,而溪头村的瓷土加工企业也不在少数。“瓷土粉碎、过筛、淘洗、沉淀、去杂质等多道工序都需要用水,而那时候的污染物处理设备又相对简陋,各类混杂物和泥浆水一起直接排进河道,久而久之,河道底部淤积,河水浑浊,对生态造成很大的破坏。”
在曾志华的带领下,溪头村先后进行了几轮整治,对部分瓷土加工企业进行劝退关停,并对沿岸的一些简陋厂房进行拆除。河水清澈后,他又带着村民们查排污、清河道、放鱼苗。2009年,曾志华组织沿线6个村制定护河公约,实行下村管上村、一村管一村的村际问责机制,并相约禁止在流域内毒鱼、电鱼、网鱼、钓鱼。
“志华,有人电鱼!”禁渔初期的一个傍晚,曾志华接到群众举报。他带人蹲守了一夜,真的抓到了一个电鱼村民,而且这位村民还是他的亲戚。为了不影响禁渔效果,不让禁渔决定成为一纸空文,他顶住各方面压力,与几位村干部连续做工作。最后,这位村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自愿放养了6000元钱的鱼苗,为禁渔成功开了好头。
这件事让村里人感到曾志华治水是动真格的。村民们开玩笑说:“溪头的鱼金贵着哩,6000元买一顿鱼,吃不起,所以只能爱护不能捉哦!”曾志华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鱼支书”。
曾志华还把“家逢喜事要放鱼”写入溪头村的《村民道德公约》,同时做餐馆业主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与村里签订不烧“溪鱼”协议。在他的努力下,儿时的小溪又重现,几乎绝迹的溪鱼也重新游回来。在浙江全省开展“五水共治”之时,溪头村人已经在享受着治水的成果。
为了确保流入溪头的水质安全,曾志华又把心思放在了村民的畜禽养殖上。
可禁养生猪,百姓不答应,怎么办?曾志华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集中养殖。“所谓集中养殖,是在离村庄合理范围内,建一个集体猪舍,有养殖意向的村民可以向村里申请猪舍进行养殖。这个集体猪舍配备了污水终端处理设备,如此一来,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散户养殖的污染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尊重历史传统,尊重村民生活,尊重地方之美”。有了青山绿水,曾志华又谋划起了利用宝溪深厚的文化底蕴,把溪头村打造成有乡愁的村庄。去年以来,溪头村创建4A级景区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修道路、建亲水平台、修复古龙窑……
好山好水好生态,不仅推动着溪头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更捧红了当地的农家乐、民宿等乡村经济。2016年,溪头村农家乐的户均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部分民宿营业额甚至达到40万元。曾志华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能让老百姓在坐拥绿水青山的同时,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只要从中尝到甜头,老百姓就自然愿意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中去,最后达到全民共护、共享的局面。”
如今,曾志华的“家园梦”正一步步成为现实:2014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浙江最美村庄”“浙江省我心目中最美生态乡”“丽水市十大美丽乡村”等荣誉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