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聚焦三农

粮改饲,改出了什么?

   日期:2017-09-1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236    评论:0    
核心提示:三年来,试点县由30个扩大到431个粮改饲,改出了什么?  本报记者 郁静娴  科技兴草增绿富民,人草畜美美与共。农业供给侧结

三年来,试点县由30个扩大到431个

粮改饲,改出了什么?

  本报记者 郁静娴

  科技兴草增绿富民,人草畜美美与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志之一粮改饲,于2015年启动,起初在全国30个县试点。今年试点县数量扩大到431个,覆盖面积超过1100万亩,中央财政补贴资金达20亿元。粮改饲试点三年来,试点各县因地制宜,多管齐下,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畜牧发展的产业模式。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加快推进粮改饲,是推动粮食去库存、解决玉米“三量齐增”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草食畜牧业“降成本、补短板”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种养一体,让发展与绿色并行

  8月31日,粮改饲技术创新与推广现场会暨全国畜牧站长工作会议在青海召开。记者来到了素有“海藏咽喉”之称的湟源县。这个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属于半农半牧区,2015年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开展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县。

  种养一体化,是试点县推进粮改饲的创新模式。目前,全国试点县种养一体化经营的比例已达到30%。马有祥表示,规模养殖企业采用土地流转等方式,集中连片种植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让种养一体成为可能。

  湟源县通过科学选种,先后引进白燕7号、黑饲麦1号等新品种,优化种植结构,效益明显,全县60%以上的耕地都种上了饲草。2016年末,湟源县通过土地流转种植饲草17万亩,草业订单14万亩,比2014年增长21%和20%,全县年产鲜草60万吨,其中青贮饲草15万吨以上。2016年,青海省优质饲草总产量达101万吨,比试点前的2014年增加约40万吨。

  种出营养草,实现畜牧业提质增效。通过粮改饲,湟源县种植了保鲜面包草,这是畜牧业产业链上极具经济效益的原料。在湟源县巴汉饲草种植基地,记者看到,远山如黛,牧草丰茂,割草机和草罐头在草原上星罗棋布。工作人员介绍,将饲草收割、粉碎打包后,通过微生物发酵,可保鲜18个月之久,能作为青海牧区的防灾越冬饲料。另外,这种面包草含水量高达60%,适口性好,奶牛产奶量可增加20%—30%,蛋白质含量也有所提高。

  饲草商品化,提供新的产业方向。据了解,青海省的饲草,除满足本省养殖需求以外,还转运到其他养殖场。当地饲草企业在上海、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都有大量订单。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乳业品牌,旗下养殖场奶牛所食用的饲草,都带有“大美青海”的印记。通过草畜有机结合,产业链条间相互促进,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保障了优质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促进了种植和养殖产业水平提升。在青海牧区完成减畜570万羊单位的情况下,2016年全省牛羊肉产量仍达到30.24万吨,较2015年增加1.17万吨,增长4%,实现了减畜不减产。

  生态是水,发展是舟。草原的兴衰关系着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2011年,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绩效考核管理机制。2016年,湟源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县实现有机肥代替化肥试点,饲草种植实行“化肥减半”,推广配方肥10万亩,形成了“草—畜—粪—肥”循环发展模式,推动了农牧业的绿色发展。

  以畜定草,打造脱贫致富新动力

  在试点地区,为养而种,实现了畜牧业整体上提质增效。

  转变发展方式,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16年湟源县实现种植收入1.98亿元,比种植小麦、青稞等作物每亩增收198元,全县人均收入增加289元。大华镇巴汉村合作社农户以土地折股的方式“零现金入股”,参与合作社种草,亩均分红120元,户均分红4752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湟源县县长史超说:“种草的比较优势要比种粮更显著,农户得到了实惠,增强了种植信心。”

  契约型畜牧业,厚植农牧业发展优势。养殖企业有需求,种植农户有意愿,规模化牛羊养殖企业与种植大户、饲草料专业合作社通过签订饲草料收购合同,开展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在湟源县饲草扶贫产业示范园,青海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介绍,目前,以三江一力、富农草业、圣源牧场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大范围开展订单种植,企业上门收割饲草,以畜定需,以养定种,分别给予当地贫困户和特困户每亩380元和450元的收购价格,帮助其改善生活。

  组织化农牧业,推进了规模化经营。以合作社为依托,以土地流转为基础,以订单种植为支撑,以规模化种草为重点,湟源县正迈上一条立草兴牧、共同致富的道路。运用粮改饲这一抓手,通过互惠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种植户和养殖企业实现了种养双赢。马清德表示,粮改饲,已成为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重要推手。

  科技兴牧,让畜牧变得更智慧

  当科技嫁接上畜牧业,来自遥远草原的普通蛋奶肉便打上了技术含量的烙印,并通过精心打造的现代物联网,送到千家万户。试点各县,处处都有科技兴农的足迹。

  畜牧业数据化,提升了农牧业管理水平。在青海三江一力农业集团智慧畜牧平台的大屏幕上,发情管理、孕检管理、牛群分布图等信息一目了然。公司总经理赵依林介绍,今年8月,智慧畜牧物联系统“小牧童”在公司落地运行,这是全国较早一批基于NB—IOT网络的畜牧物联网应用,由中国电信提供流量支持。目前已上线1号冷链平台,实现配送的全程监控;同时,通过物联网感知技术,可对养殖场气压、温度、湿度等指标进行实时视频监控。公司首期为芬兰进口的60头母牛佩戴发情监测设备,利用大数据分析,检出率达95%。

  “互联网+”,拓展了畜牧产品市场空间。作为本次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同阿里巴巴(中国)软件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由总站、协会搭台,阿里巴巴平台支撑,构建“互联网+”饲料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利用农村淘宝项目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示范推广线上订单运营模式,共同推动饲料产品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此举降低了流通交易成本,实现了惠农、强企、便民。

  农牧业金融,给科技兴农带来新支撑。在粮改饲试点地区,传统金融支农手段不断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另外,一些试点县依托蚂蚁金服,还展开了互联网融资。据了解,符合授信条件的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户,可获得蚂蚁金服等新型金融公司的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贷款难、贷款贵等难题。阿里乡村事业部农业生产商家合作部总经理王延哲说:“符合条件的种养殖企业上午提交审批材料,下午就可以拿到几万元的贷款。种养殖户逐渐开始形成农业方面的芝麻信用,日积月累,对于自身产业升级大有帮助。”

  科技兴农,科技兴牧,空间巨大,潜力巨大。对此,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张军民表示,未来将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和示范推广,真正打通畜牧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