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跟先进国家的差距在拉大
——原北大校长、著名科学家许智宏院士等专家就转基因问题答农村大众报记者问(下)
主持人的话
时下,关于转基因食品,不少公众担忧其安全性。农村大众报作为中共山东省委主管主办的主流媒体,组织本次独家访谈,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等专家和农业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揭秘转基因的那些事儿。在过去30年里,转基因技术得到了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国在作物基因组和基因功能解析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利用转基因对农作物进行遗传改良的应用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转基因棉花的大面积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下是访谈实录,按照内容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刊发。
◎访谈嘉宾:
许智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
张宪法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知识产权处调研员
楚秀生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1 国际、国内权威机构和科学家支持转基因
世界上110位诺贝尔奖得主,6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吁加大转基因技术研发力度
农村大众报:据您了解,国际、国内权威机构和著名科学家对转基因持什么态度?他们是如何评价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的?
许智宏:201 3年世界粮食奖颁给了三位从事转基因研究的杰出科学家,这说明国际组织对他们的认可。国际权威机构,如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公认,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和管理,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人们当初担心的风险是可预防的。
2016年5月,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和美国医学院发布了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报告。这份报告长达338页,是由50多位研究人员、农业和产业部门的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花费了两年多时间调研写成的。他们审查了过去20年间900多份有关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报告和数据,听取了80位参与转基因作物研究的工作人员的意见,还分析了700多位普通人提出的意见。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依据对转基因食品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喂养试验,这些食品并不会带来健康风险。没有结论性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能够冷静地回顾和思考转基因发展的历程,我们就可以理解美国乔治亚大学一位教授所讲的话:“转基因作物本质上还是作物,它们不是某些支持者声称的灵丹妙药,更不是反对转基因者叫嚣的洪水猛兽。”
楚秀生:2002年,非洲南部一些国家的政府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向联合国咨询,联合国在当年8月27日发表声明说:“根据来自各国的信息来源和现有的科学知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组织的观点是,食用那些在非洲南部作为食品援助提供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物,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因此这些食物可以吃。这些组织确认,没有出现普通人群由于食用这些食物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任何影响。”
201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答复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时,指出:“当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了安全评估,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而且,在批准转基因食品的国家中,没有出现普通人群由于食用这些食物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任何影响。”
2016年6月末、7月初,世界上110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发表公开信,支持转基因研发,呼吁绿色和平组织放弃反对转基因的立场。
2013年,我国医药、卫生、环境、农业和食品安全领域的6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吁我国加大转基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力度。他们表示,转基因产品与传统育种产品是一样安全的。
张宪法:最近,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联合有关媒体推出系列访谈节目《基因的故事》,邀请国内多位权威专家阐释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安全性等问题。建议大家看一看。
2 发展转基因生物育种是我国的国策
运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与环境友好的农作物新品种
农村大众报:转基因技术作为新技术和新事物,备受公众关注,社会上也存在不同看法。在这种舆论环境中,您认为我国为什么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转基因技术科研攻关?这项工作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有何意义?
许智宏: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也是推动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如抗旱、抗虫、抗病、抗倒伏)与环境友好的农作物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化肥投入,节约水分,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产品品质等都有重要作用。
我国既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也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耕地资源减少,淡水资源匮乏,如何突破资源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成果应用,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
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他们已把转基因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我国在转基因领域的科学研究,起步比较早,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有上万名科研人员;经过多年努力,在重要基因发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多项标志性重大成果。
当前,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认真实施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努力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加快转基因技术研究与成果应用步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总之,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方面,我们不能落伍。
农村大众报:在转基因生物研发方面,我国是如何部署安排的?
许智宏:发展转基因生物育种是我国的国策。早在1986年我国便设立了“863”项目,其中的生物工程专题就包括植物生物工程,从此开启了在国家层面对转基因作物研发的支持。1997年,我国启动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简称“973”项目)中的农业项目,支持了一批重要作物基因组和重要基因功能以及分子育种的研究。1999年,国家设立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
2008年,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作为我国农业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该专项的启动推动了我国生物育种及农业转基因研究,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其研究对象包括5种重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和3种家畜(猪、牛和羊)。2010年,生物育种正式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加强转基因生物研发和产业化,2017年的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进行推广。
3 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
其中,转基因抗虫棉推广后,每亩增收节支155元,拯救了棉花产业
农村大众报:这些年,我国农业转基因研发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自主创新成果?应用推广前景如何?
许智宏:在“863”“973”项目和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国家项目的支持下,包括转基因农作物研发在内的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继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完成水稻(粳稻)基因组测序以后,中国科学家又率先完成了籼稻基因组的测序,并陆续完成或与国外科学家合作完成棉花、小麦(A、D基因组)、谷子、大豆、马铃薯、甘蓝、黄瓜、西瓜、番茄、猕猴桃、甜橙、毛竹等30多种农作物的基因组测序工作,克隆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状功能基因(例如:抗病虫基因、抗逆基因、高产性状基因、品质改良基因、养分高效基因等)。在这方面,水稻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克隆了一批具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的新基因,如抗稻飞虱、抗褐飞虱、抗稻瘟病、耐热和耐低温以及株型改良和品质改良基因,为开展水稻分子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这些成果打破了发达国家基因专利垄断,为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储备了核心技术与基因资源,并初步建立了完整且有自己特色的生物育种研发体系。
关于具体成果,我可以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是大家熟悉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培育。从2008年到2015年,我国科学家先后自主研发出147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系,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地位,促使美国公司逐步退出中国的抗虫棉市场而转向印度。印度因为没有自己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目前用的主要是美国的抗虫棉种子,农民必须花高价去购买。
水稻螟虫严重危害水稻,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转基因抗虫水稻研究开发,是我国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一项创新性成果,目前已有两个水稻品种获得农业部的安全证书。我国一般年份虫害可使春玉米减产10%左右、夏玉米减产20%~30%,大发生年份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可达30%以上,甚至完全绝收。抗虫转基因玉米能够大大降低玉米螟的危害,也将有助于减少玉米贮藏过程中的霉变。我国转基因抗虫玉米研发成果有望在近年实现产业化。小麦有很多病害很难对付,我国科学家培育了高产优质且抗黄花叶病毒的转基因小麦,现在已经完成生产性试验,比对照明显增产。
在我国旱区,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至关重要。通过转基因技术来培育抗旱玉米新品种,灌溉用水可以减少50%,产量还能显著增加。此外,还有抗旱转基因小麦、大豆等。
转基因作物还可用于生产药物。人血清白蛋白是医院里常用的一种生化药物,因为供不应求,每年都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目前,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转基因水稻,能够生产人血清白蛋白,其蛋白质结构与来自人的血清白蛋白完全一样。最近,这种人血清白蛋白,已被批准进入临床实验。
张宪法:我展开说一说,拯救了棉花产业的转基因抗虫棉。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棉铃虫在我国大部分棉区持续性大发生或爆发,对棉花产业构成巨大威胁,仅1992年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多亿元。我国科研人员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在全国推广种植之后,显出神奇的效果:一年只需打药2次到5次,就能有效控制棉铃虫,而以往一年打药10次到20次,还控制不住。从经济效益来看,推广转基因抗虫棉,每亩可增收节支1 5 5元。此外,推广抗虫棉大大减少了人畜中毒、天敌减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4 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跟先进国家的差距在拉大,种植面积由第二退居第八
同时,巴西却藉此异军突起,由自给型农业国发展为出口型农业强国
农村大众报:在转基因农作物成果应用推广方面,世界各国进展如何?我国呢?
许智宏:从1996年开始,世界上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最近几年更是突飞猛进,到2016年已经达到20年前面积的110倍。再看一组数据,就一种农作物而言,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比例,全世界的统计数字是,转基因大豆比例最高,占78%;其次是棉花,占64%;玉米、油菜分别占33%、24%。而在美国,2015年的数据是,转基因甜菜占99%,大豆占94%,棉花占94%,玉米占92%。
再比较部分国家的情况,在世界上,美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所占种植总面积的比例是最高的,第二名至第七名依次是: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巴拉圭、巴基斯坦。中国原来曾经排名第二,现在退居第八了。前五个国家中有两个发达国家,三个发展中国家。
国际上农业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世界经济低迷,但一些国家的农业非但没有削弱反而不断增强。异军突起的巴西就是一个例子。原来巴西农业属于自给型的,后来发展为典型的出口型农业强国,主要得益于转基因农作物的大力推广种植。起初,巴西环保部不允许在其国内种植转基因作物。但是由于转基因大豆性状优良,农民并不理会环保部的政策而大量种植。时任总统了解这一情况后,就宣布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合法,并修改法律,加大对转基因农作物研发的支持和投入,从而加速了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的推广种植。巴西分别在1998年、2005年、2008年批准种植转基因大豆、棉花和玉米。2016年,巴西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就占了全球的26.5%,跃居为世界第二。再看产量与出口情况:由于转基因品种的应用,从2000年到现在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了2.14倍,出口量占总产量的54.16%;2004以来,转基因玉米总产量增加1.84倍,出口量占总产量的29.17%;转基因棉花单产增加4 2%,出口量占总产量的43.25%。与此同时,中国却在过去几年成为转基因大豆的消费大国,2016年度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进口大豆8300万吨,这些大豆主要是用于生产食用油、加工原料和饲料。
纵观世界各国,转基因作物应用推广20年,促进了作物的增产,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统计表明,种植转基因作物平均增产22%,农药(主要是杀虫剂)使用量降低3 7%,农药费用支出降低39%,生产成本略有增加(3%),但利润大幅度增加,达到68%。
近十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除了棉花和番木瓜外,没有批准新的转基因农作物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在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方面,我国跟先进国家的差距在拉大。我们不能把广阔的转基因农作物市场拱手让给外国大公司。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科技,需要现代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
农村大众报:感谢许智宏院士、张宪法调研员、楚秀生研究员拨冗参加访谈,用大量的事实和证据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在组织这次访谈时,承蒙刘春明研究员给予协助,在此一并致谢。希望诸位读者听了专家们的详细讲述,增强科学认知,理性看待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