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9月6日电题:贵州织金:东西协作建“扶贫大棚”拓宽山区脱贫路
新华社记者孙少龙、骆飞
“现在最开心的就是不用跑到外地去打工了,收入不错,中午还能回家给老人和孩子做饭。”眼下正是9月初,41岁的毕节市织金县以那镇五星村贫困户刘敏一边在“扶贫大棚”里摘着丝瓜,一边对记者说。
织金县位于贵州毕节市南部,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由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当地不少乡镇守着河流却“喊渴”,制约农村生产生活发展,农业基础薄弱,影响脱贫致富。在当地五星村,村民们长期都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
近年来,发展产业是织金县加快脱贫进程的有力抓手。尤其当前随着广州市花都区对口帮扶织金县工作的不断深入,广州企业的“扶贫大棚”在织金县遍地开花,融合了“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理念,将东西扶贫协作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记者看到,一个个蔬菜大棚里,农民们正在忙碌地采摘着各色蔬菜,每个大棚上都有详细的贫困户信息说明和蔬菜种植明细。企业负责人介绍,大棚种植就近吸纳村民就业,用工旺季有超过300名村民劳动,平时也有100名左右。企业还对务工村民开展技术培训,还有专家就整枝、打叶、采摘等技术进行专门指导。
“以前种地根本不挣钱,基本都出门打工,家里3个小孩,还有老人,打工时特别担心他们。”刘敏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建起了“扶贫大棚”,既有务工收入,年底还能分红,在“家门口”就业就能养活一家人。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仅五星村就有529个大棚,覆盖了全村贫困户529户1855人。除每户贫困户一年可以到手1700元的大棚分红外,村民还可以到大棚来打工挣钱。
以采收南瓜为例,农忙时按工作量计酬,村民每采收1公斤就可以有0.1元的收入。农闲时则按工时计酬,每小时10元。按日常工作量计算,每个村民每月在大棚中工作可以获得2600元左右的收入。
“当地地处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蔬菜瓜果口感好,价格往往可以卖得高一些。”大棚技术负责人孙建国介绍,当前正是南瓜大量上市的季节,主要销往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保底价每斤0.35元,市场行情好可卖到1元左右,每亩预计产量在6000至8000斤。
同时,为了稳定销售渠道,保障农民的收益,企业还与广州不少大型超市、学校签订了订购协议,避免大棚出产的农产品出现“滞销”。目前,织金县各乡镇共建成大棚938个,覆盖贫困户952户3460人。
据了解,为了提高生产能力和水平,织金县围绕“扶贫大棚”正在加紧建设农产品供应链集散中心,将集聚冷库、分拣配送中心、质检中心等功能,从而提升蔬菜类、肉食类、食用菌类等产品在储存、包装、运输上的综合服务,助力全县更多农产品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