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开始在全球火起来
藜麦,是一种有7000年种植历史的古老作物,原产于安第斯山脉,兴盛于印加文明。近年来,由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其“一种单体植物即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和“全营养食品”的评价,藜麦受到全球关注,藜麦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随着人们认知度的提高,藜麦开始在全球“火热”起来,在中国的种植与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又如何?
种植端
品质尚存不稳定因素 盲目投入恐存风险
对于我国而言,藜麦也并非新作物。20多年前,西藏自治区和吉林省就进行过粮食型藜麦的引种试验;2012年,山西省规模化种植藜麦获得成功,山西也成为目前国内藜麦的主产区之一。
据北京农品堂营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学功介绍,目前,国内表现良好的藜麦主要有来自秘鲁的高地藜麦以及来自智利南部、适应相对低海拔地区的低地藜麦,盐沼型藜麦品种目前还没有在国内形成种植规模。从2000年开始,藜麦的国际贸易地位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当地土著的食物一跃变为风靡欧美国家的优质食材,价格攀升,种植面积扩大,国际间引种藜麦成为普遍现象。
2016年第四次(迪拜)世界粮农组织国际藜麦大会统计数据表明,世界各地种植藜麦总面积已达300万亩,总产量已突破45万吨;2016年在乌兰察布召开的中国第三次藜麦产业年会统计,我国藜麦种植总面积已达11万亩,是世界总种植面积的3.7%,主要分布在甘肃、内蒙、山西、河北、陕西、河南、青海、吉林、新疆、云南、宁夏、海南等10多个省份。
何学功介绍说,藜麦目前依然以常规种植为主,不同的藜麦品种对海拔、光照、温度、湿度等都有特定的要求。藜麦的人工杂交育种相对困难,而常规种植每年有15%以上的异交率,品种退化比较严重。在山西、河北、甘肃的一些地区,由于不规范种植,使从原产地引进的品种品质、产量受到了影响。近年来,内蒙的藜麦种植异军突起,主要从秘鲁引种,虽然亩产相对较低,但对农户来说经济效益高,预测在未来几年还会有更大的发展;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地区的藜麦品质表现优异,几乎成为国内藜麦价格标杆;山西、甘肃的藜麦种植面积总量大,品种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西北地区的农户一直对牧草有不可或缺的需求,饲草型的藜麦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藜麦的生长期一般在90—120天,且以经历3次霜期之后的品质最佳。目前,国内能满足无霜期120天的区域只有新疆和榆林地区,这两个地区也已经适当扩大藜麦的种植规模。农品堂实验显示,高地藜麦在低于海拔2600米的条件下不会结籽。因此,估计国内适合高地藜麦种植的耕地在30万亩左右。未来,藜麦产业的发展还要发展高地藜麦中早熟藜麦的育种和种植。盐沼型的藜麦能够摄取土壤中的盐分,应该是科研院所的重点攻关方向,待种植技术成熟后再推广。此外,藜麦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一直受到产区地农作物比较效益的影响。例如,格尔木受枸杞影响,甘肃受夏菜影响,山西受谷子影响等等,因此,才会有藜麦区域价格不同的情况。
五台山礼麦品牌总经理张宏认为,在目前种植技术还不算成熟,品种还不稳定的阶段,中国的藜麦路子应该先以探索为主,先走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盲目追求大规模,不分地域和气候的种,最终会毁掉行业。“从我们种藜麦8年的路程来看,盲目进入藜麦行业的人太多了,经济损失也很大。”他介绍说,在藜麦的原产地秘鲁、玻利维亚等国,藜麦就是以户为单位小地块种植,种一季,至少休两年以上甚至五年。自从国际需求大后,种植规模也扩大了,现在产区也忙于应付病虫害、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种植端的问题可能导致产品品质下降,表现在营养元素含量下降;农药化肥使用过量等,这会让藜麦失去其“营养”和“安全”的核心价值。中国现在大规模种植藜麦的地区,很多地方2—3年后,恐怕也会出现病虫害爆发以及品质下降的问题。
消费端
认知度提升需防过度炒作 下游精深加工亟待跟上
在联合国将2013年确立为“国际藜麦年”之后,藜麦开始在全球“火热”起来。尤其随着众多时尚明星与体育明星将其列入自己的“健身餐”,藜麦成为运动营养食材的一种选择。但是,运动营养食品在国内还处于启蒙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家指出,藜麦产业目前还是非常小、散、生产力低下、产业水平不高,商品外观和产品质量差,仍处于起步的阶段,产业系统还需要规范和耐心的培育。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6年国际藜麦原粮平均销售价格为18美元/公斤,国际原粮销售收益及藜麦深加工产品销售收益突破200亿美元大关。其中90%的藜麦产品被发达国家购买,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等。
据林州太行藜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健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国内已注册的藜麦种植企业有70多个,百亩以上的种植合作社36家;藜麦种子企业3家;藜麦米加工企业16家;专门从事藜麦项目研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50余家;藜麦产品品牌60余个;销售型公司110余个。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生活的追求,被列为“全球十大健康营养食品之一”的藜麦,作为新食材在时尚餐饮界开始大展风采,消费端对藜麦的追捧也引发了食品加工业的关注。
北京农品堂营养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小品种植物食材开发与研发、主张恢复和培育古老作物、倡导全植物均衡营养生活方式,经过12年的探索研究,在青海昆仑山下海拔3000米的地方,培育出了中国高地藜麦品种“农藜”系列。农品堂公司从运动人群入手,开发以藜麦为基础的全植物均衡营养食品体系,已经在国内树立起了CALBAL恒拜能的专业运动食品的形象,产品广泛应用在航海、登山、马拉松、汽车摩托车越野、自行车运动、高尔夫等户外运动领域。
目前来说,国内的藜麦精深加工产业还处于起步期,除了在部分细分领域如专业健身等,尚没有成体系、成品牌的精深加工产品进入大众消费市场。尽管有酸奶、能量棒、生熟代餐粉等一系列产品,但整体仍处于探索阶段,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食品加工企业关注藜麦,关注藜麦食品。
何学功认为,从市场角度来评价藜麦,它的全营养特性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求,植物性饮食的需求迅速扩大也给藜麦产业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无论藜麦有多少营养特性,藜麦就是藜麦,是一种食材而已,炒作藜麦,恨不得把藜麦当作包治百病的药物来卖的投机心理,只会损坏这个新兴产业的形象。
积极探索
抱团共促行业发展 创新能否引发市场关注
何学功分析说,2016年,投机的炒作群体迅速拉高了藜麦的行业温度,盲目的种植带来了大量的库存积压。今年甚至出现了每公斤7元的藜麦米在市场上倾销,就是为了消化库存。藜麦酒厂也相继出现,具有技术型的藜麦深加工企业却寥寥无几。蛋白粉巨头安利在美国开始投入藜麦蛋白工厂,这对全球蛋白粉行业将会带来重要影响。藜麦的皂苷带来了微苦的口感,国外基本采取水洗工艺去除,以便于藜麦作为食品原料被广泛应用。目前,去除皂苷的藜麦在烘焙、婴幼儿食品以及健康食品都有很好的表现。
业界普遍将2017年视为藜麦的“阵痛年”,淘汰与机遇并存。众多从业者认为,藜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从事藜麦种植3年后,北京安华藜麦科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有民对藜麦产业前景比较乐观。“未来几年,藜麦市场将迎来大发展,有可能从下游产品开始反推藜麦米的销售。”郭有民认为。在其促成下,北京藜粮液酒业有限公司于2017年年初成立,并将于今年年底推出一款浓酱兼香型纯藜麦酒——藜粮液。他解释说,近些年,虽然藜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藜麦加工产品的市场推广速度远远滞后于种植增速。正是极低的市场认知度,多数藜麦企业有大量藜麦原粮库存,每年的销售量极为有限,有个别先期投资者更有放弃卖藜麦的想法,由此产生了用藜麦酿酒的想法。
有关专家指出,在目前藜麦市场推广相对困难的时期,由销售藜麦转为营销白酒,不失为“借力”的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