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6日至29日,由农业部农垦局主办的“中国农垦魅力农业深度体验之旅——美丽农场万里行”第三期活动来到了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海拉尔垦区以及拉布大林农场、三河马场、上库力农场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下,活动圆满成功。
呼伦贝尔地处祖国的北疆边陲,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土地面积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之和,是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地区级城市。自古以来,华夏文明与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碰撞交融,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的绚烂历史。1954年,农垦部王震部长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抽调大批官兵及农机具,在呼伦贝尔地区开发建设国营农牧场,不仅有效巩固了边防,六十多年来为国家供应了粮豆油600亿斤、肉50万吨、奶600万吨……今天的呼伦贝尔,不仅是美丽的大草原,更是我国重要的大粮仓。
组织化与规模化
立秋后的呼伦贝尔满目美景,遍地丰饶。肥美的牛羊徜徉在草原和白云之间,金黄的小麦田一直延伸到天边。在拉布大林农场的110生产队里,停放着各种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细看之下:凯斯、克拉斯、纽荷兰、约翰迪尔等等,均是世界一流农机厂商的设备,价格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覆盖了从播种到收获、从植保到灌溉的几乎所有产业需求。目前,呼伦贝尔垦区田间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了99%,这些“大家伙”们在这儿细心打理着超过600万亩的耕地。
在上库力农场,小麦的秋收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六台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队长坐在皮卡车里手握对讲机,依次指挥联合收割机开动作业,伴随着深沉的轰鸣、飞舞的秸秆粉末和新鲜的青草味道,上千亩的小麦田瞬间被剃了“毛寸”。
什么是“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什么是“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什么是“未来农业领域的航母”?呼伦贝尔农垦充满希望的田野已经给了最好的答案!
包容与开放
2015年出台的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中提出的“农场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股份制、公司制等农业经营形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与农场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呼伦贝尔农垦以“包容、开放”的心胸努力践行!
在上库力农场,80后的“垦三代”赵红松,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农场,在农场的支持下,办起了体验式旅游。他在自家的牧场里建设帐篷露营基地、规划体验路线和项目。客人来到以后可以乘坐经过改装的农用拖拉机四处兜风,也可以随手拔一把青草去喂野猪,或是在山脚下的白桦林里漫步。饿了这里有可口的农家饭菜,夏天的夜晚还能躺在帐篷里看草原上的星星。
在三河马场,来自吉林的农学专家老曲也在农垦找到了事业的归宿。他与农场合作创办的“库里乔维”采摘园毗邻国道,吸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驻足流连。凭借他丰富的农学知识和有机种植的理念,老曲种出来的各种瓜果蔬菜口感极佳,尤其是香瓜和哈密瓜,咬上一口,甘甜如蜜、唇齿留香,品尝者赞不绝口。
责任与使命
现今的呼伦贝尔农垦已经形成了集“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全国市场提供安全、绿色、有机的芥花油、大豆、面粉、淀粉制品、奶制品、羊肉、牛肉等七大系列产品。并且凭借着在科技化、信息化方面的优势,呼伦贝尔农垦在推动当地农业科技化和全产业链融合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呼伦贝尔品生态”品牌,其市场的美誉度和认知度不断攀升,不仅实现了农垦产品的优质优价,还拉动了呼伦贝尔地区的名优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成为了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
呼伦贝尔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折射出了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的缩影。一方面,今天的中国农垦紧跟市场步伐,加快从初级农产品生产向以品牌为引领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式发展转变,积极投身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另一方面,中国农垦不断打开合作的大门,以优厚的资源基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有农业经济骨干和代表的重要定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势社会资本投身农垦,为做优做强中国农垦提供了强大动力。
美丽农场万里行,行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行在农垦殷实丰饶的农场里。一路上,我们触摸着农垦历史的脉搏,也感受着她靓丽的新颜。从承担国家粮食安全,到扮靓百姓的生活,农垦作为农业的国家队,一直都在,从未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