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道,缕缕茶香,赤壁青砖茶曾沿着万里茶道走向世界,风靡欧亚。然而,市场波谲云诡,赤壁青砖茶在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中,一度无所适从,面临困境。
痛定思痛,老字号赤壁青砖茶重新找准品牌定位,深耕茶文化,创新茶产品,在“变”与“不变”之间,在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中,力争重焕昔日荣光。
正值春茶采摘时节,来自羊楼洞的赤壁青砖茶如一匹黑马跃出,惊艳了所有人。老字号企业赤壁赵李桥茶厂的出口订单,今年一季度已追平去年全年订单量,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面对陌生的市场,老字号茶企重新叩门
一块块长方形模具,装满蒸煮过的茶叶,随着偌大的圆形生产线流动,经过工人熟练地加工后,印着巨大“川”字的青砖茶便制作完成。
赵李桥茶厂现代化厂房里,这条古老的半自动制茶生产线已经运转半个多世纪,从未停歇。
3月15日,赵李桥砖茶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陈军海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生产线24小时连续作业,一分钟可出产8片茶砖,迄今已源源不断输送了42万吨边销茶。
浑厚有力的制茶声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昔日的繁盛。赤壁青砖茶历史悠久,源自唐,兴于宋,盛于清,清同治、光绪年间,不足4平方公里的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聚集近两百家茶庄、4万多人,是国内外著名的茶叶贸易集散中心。
20世纪初,因战乱和印度等国家茶叶出口份额提高等原因,砖茶贸易之路受阻,羊楼洞砖茶渐显落寞。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青砖茶作为振兴产业被重点扶持,赵李桥茶厂应运而生,选址羊楼洞,开始独家使用“川”字商标。国家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需要,对青砖茶统购统销。
“只管生产,销售不用愁,效益好得很。”陈军海回忆,那时工人收入高、生活条件好,厂区里有理发室、面包房,是当地最令人羡慕的企业。
然而,市场经济潮起,当了多年“特保儿”的赵李桥茶厂等砖茶老字号一时无所适从,错失市场良机。到2006年,赤壁市茶园面积由最高峰16万亩缩减至6万亩,多数企业步履维艰,茶产业跌至谷底。
青砖茶一直是赤壁的骄傲,千年茶史百年茶香的延续不能断,赤壁适时提出“擦亮千年品牌,打造百亿茶业”的发展战略。
然而,当老牌企业重敲市场大门时,发现“变了天”。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金莉说:“欧盟标准更加严格,出口贸易规则更加复杂;更重要的是茶产业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原有合作伙伴采购重心已从中国转向斯里兰卡等国家。”
再回头审视自己:多年无序发展,赤壁青砖茶的品牌种类繁多,品质良莠不齐,除“川”字牌、羊楼洞等少数品牌外,几乎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面对陌生的市场、不一样的世界,赤壁青砖茶一度陷入迷茫。
讲好故事、守好遗存,让文化内核一脉相承
重新找回市场,突破口在哪里?
“千年凝聚起来的文化价值,是赤壁青砖茶独一无二的财富,需要继续坚守和传承。”陈军海说。
3月15日,细雨霏霏,我们走进赤壁羊楼洞古街,但见古街狭窄幽长,地上的青石板上一道道深深的凹槽,就是当年运输青砖茶的独轮“鸡公车”留下的车痕,厘金局、邮局、羊楼书院保存完好,两旁明清建筑透着古风陈韵。
90后讲解员饶洁每天都为前来游玩的客人热情地讲述羊楼洞发生的故事。街道转角处,一家名为“雷家老铺子”的茶店已经营百余年,店主雷祖元是一位七旬老人,见到记者,她连忙招呼坐下,泡上一杯茶,如数家珍般给我们讲起了古街的前世今生。因为故事讲得精彩,去年,中央电视台还专程邀请老人参加录制一档文化节目。
在赤壁市赵李桥茶厂博物馆,挂在门口的一张大型万里茶道牛皮地图十分醒目。企业负责人介绍,这是赵李桥茶厂成立70周年时,内蒙古一家合作企业精心制作的赠礼。每每谈到茶的故事,厂里人都会从这张牛皮地图开始讲起。
岁月荏苒,时光流转。那街、那巷、那人,那楼、那馆、那物,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茶香。
赤壁青砖茶的故事,当地人口口相传。青砖茶已不单是一个商品,而是一种情怀,融进了日常生活中。在交通路口、广场商铺,“赤壁青砖茶”的广告牌随处可见,奉茶斟茶成为重要的待客之礼。赤壁市每年列支300万元进行品牌宣传,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对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并取得省级、国家级荣誉的企业,给予2万至20万元的奖励。
酒好也怕巷子深。当地找准一切机会推介青砖茶,讲好茶故事。在2018年外交部举办的湖北全球推介活动上,赤壁青砖茶闪耀蓝色大厅,惊艳世界;在哈萨克斯坦,“赤壁青砖茶”以厚重的历史、独特的风味征服了阿拉木图民众;在马来西亚推介会上,马来西亚拿督吴国强称赞“川”字青砖茶“入口醇厚,感觉很爽”。
踏准“一带一路”建设的节拍,企业纷纷走出去,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00余个“赤壁青砖茶”体验窗口;参与发起了中俄万里茶道申遗活动,形成了《赤壁宣言》等纲领性文件,赴俄罗斯、法国、瑞典等国开展公共品牌推介活动,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
瞄准轻便化、文艺范,老字号也可以很新潮
去年底,3万只“暖羊羊”抵达湖北,传递着蒙古国对中国人民的浓浓情意。湖北人也给予了真情实意的回礼:2万份“川”字青砖茶。
老字号还是那个老字号,里面包着的青砖却已变成了“轻砖”。常规茶砖一块重1.7千克,而这种形似巧克力的茶砖,一包里面有两片,一片重250克,由于形状有凹有凸,用手就可以轻松掰成小块。
2020年,顺应快节奏的消费潮流,赵李桥茶厂推出这款新产品。
因新颖、轻便的特点,在选择回赠礼物时,这款“巧克力”青砖茶一眼被相中。用金莉的话说,就像是“瞌睡遇到了枕头”,“重量减轻了,价值却提升了,吨价是原来的三到五倍。”
青砖变“轻砖”,看似工艺的更新,实则是思路的巨变。老字号在文化传承上要延续,但在营销模式和技术研发上却要学会“变”。
2017年,当赵李桥茶厂的子弟、企业家肖亚松回到家乡赤壁时,发现过了这么多年,赤壁青砖茶还在“一块砖包打天下”。
“快节奏的生活中,谁有工夫拿着茶锥慢慢敲呢?”经过调研,肖亚松发现,赤壁青砖茶虽然有文化、有工艺、有产能,但缺乏市场意识。
从小在赵李桥茶厂长大,肖亚松比谁都了解青砖茶的功效,“特别符合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路子,没有道理不火。”
“闺蜜的茶”“男人的茶”“女人的茶”“路上的茶”……肖亚松将茶砖做成了茶粒,并把年轻化的语言文案融入传统青砖茶。6个系列、40多个品种的时尚“轻”砖茶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新款巧克力茶年销700万元,占公司七成的销售份额。”
大茶砖变成小茶块,绝不只是物理形态上的改变。传统茶砖,粗叶长梗居多,但变小变薄后,裁剪就有讲究了。“我们进行了很多尝试,确保叶与梗的配比是最科学的,以保证最原始的口感。”
大德和公司还耗时1年半研发了大容量青砖茶自动煮茶机,只用放入水和茶包,一键即可冲泡一杯地道的青砖茶。消费者可通过扫描煮茶机上的二维码下单买茶,价格比线上还优惠。
思路打开了,世界就敞开了。
从面向牧民到面向市民,赵李桥茶厂的客户变多了,市场变大了。2019年,公司国内销量首次超越边销量。大德和公司的“文艺范”打动了年轻人,消费群体的平均年龄由以前40岁以上减低了15岁。
去年,赤壁青砖茶产业集群被纳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茶园总面积达16.2万亩,销售额超过1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47亿元,带动从业人员3.5万人和5000多户茶农增收脱贫。
百亿产业渐成长,百年品牌正青春
赤壁青砖茶的新市场开启,健康消费的风口已至,如何让千年醇香更加悠远?
“川”字牌和“羊楼洞”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的青砖茶品牌,有了更深的谋划与思考。
“要想与国际标准接轨,青砖茶也必须走绿色有机的路子,而我们才刚刚起步。”“羊楼洞”品牌的代表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何国平说。该集团子公司羊楼洞果茶股份有限公司有700亩茶园,2019年,开始尝试种植有机茶,经过3年努力,290亩茶园获得了有机认证。“有标”后,仅老青茶的价格,就比普通青砖茶叶每斤高出三四元。
“与此同时,相互压价的现象并不鲜见,市场鱼龙混杂,影响了品牌的美誉度。”随着出口订单的增长,金莉则有另一份忧心。
丰盈内涵强品质,老字号扬长补短——
政府来引导。赤壁市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茶叶协会,出台了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奖补政策,每年财政列支2000多万元用于产业奖补。今年开始,每年设立2000万元茶产业发展奖补基金。
企业强龙头。该市将12家重点茶企集中在羊楼洞茶文化博物园和赵李桥砖茶产业园,重点培育羊楼洞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洞庄茶业有限公司等成为龙头企业。2020年,国资控股、民资参与的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成立,整合多家茶企抱团发展。去年底,该集团“淘茶网”上线,短短4个月,月销售额从100多万元飙升至4000多万元。今年,该集团计划开发6个运营中心,直营店计划突破300个。
行业齐自律。围绕茶产业全链条,茶叶协会制定一系列标准。达不到标准,就不能使用“赤壁青砖茶”这个公用品牌。
全市一条心,青砖茶种植、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系统等产业链上的各项标准正逐步建立,原料品质、卫生水平、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变与不变,看似迥异,实则殊途同归。挖掘千年茶史,打造百亿产业,赤壁青砖茶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