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黔南农村产业扶贫催生“三变”:乡村变美 产业变强 群众变富

   日期:2021-03-31     来源:黔南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448    评论:0    
核心提示:  入春以后,贵州黔南各大茶山陆续传来春茶开采的消息。这缕清冽鲜爽的香味,承载着茶农增收致富的希望。  平塘县大塘镇新光

  入春以后,贵州黔南各大茶山陆续传来春茶开采的消息。这缕清冽鲜爽的香味,承载着茶农增收致富的希望。

  平塘县大塘镇新光村,65岁的周乾英早早爬上茶山,她每天可以采两斤左右茶青,领得一百多块钱的工资。因为茶叶,这个曾经贫困的家庭,在2019年已实现脱贫。

  周乾英所在的大塘镇位于平均海拔1150米的苦寒山区,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同时也是省级生态茶产业园区。经过10多年培育,10万亩茶园替代了曾经的荒山荒坡,茶叶年产量1568吨,茶叶总产值4.56亿元,涉茶人口1万人以上,带动建档立卡户733户,户均增收2.3万元以上。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十三五”期间,黔南有效整合东西部扶贫协作、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等扶贫资源,聚焦农村产业革命,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茶叶、蔬菜、水果、刺梨、中药材、生猪、生态家禽等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山区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乡村变美、产业变强、村民变富。

  产业兴旺扮靓美丽乡村

  从月亮山麓到苗岭之巅,从红水河畔到乌江沿岸,在黔南2.6万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土地上,实现了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的精彩“变身”,以茶叶、刺梨、蔬果、药材等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突破了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千年俗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绿色红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黔南从高品质茶叶生长环境和宜居养生角度,大力推动茶产业从简单的物质消费向旅游文化享受的多样化、多层次转型发展,将都匀毛尖茶与优美的自然风景、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整合,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发以茶为载体的高端休闲养生产业,形成一批茶旅融合、茶文结合的产业新业态,打造了都匀毛尖镇、贵定云雾镇、独山影山镇、瓮安建中镇等茶旅小镇,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

  在三都交梨,顺着山势连绵起伏的水晶葡萄,演绎了“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的产业传奇,曾经的乱石坡变成了美丽风景,交梨乡成为黔南乡村旅游的葡萄专业乡,葡萄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20多年前的龙里县茶香村,全村156户、657人,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砍树换钱是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改变小山村命运的,是一枚叫做“刺梨”的山野果子。“我还记得,当时种在屋后的3亩刺梨,光鲜果就卖出3.6万元,贵阳的商贩直接到地头采,每斤3元,抢疯完。”顾尚俊的父亲就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村民,在那个“种一年包谷只够吃半年”的年代,一下子从贫困户变成了万元户的增收故事,让全村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如今的茶香村,刺梨总收入超千万元,人均纯收入1.2万元,形成了“十里刺梨沟”的壮丽景观,每年的花期和果期,客人蜂拥而至,举办了多届“刺梨赏花品果节”和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十里刺梨沟”成为中国最美的山地自行车赛道。

  “十三五”期间,全州各地依托无数的茶山、刺梨山、药材山和花果山,大力发展田园观光、采摘体验、城郊农园等休闲农业,形成了生态农庄、高山茶园、采摘篱园、山水人家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培育了一批旅游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高标准蔬果、茶叶、花卉等观光农业基地,形成了民族文化观光旅游型、农家乐型、深度文化体验型、生态农业观光型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出贵定金海雪山四季花谷景区、福泉黄丝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惠水桔乡花海休闲旅游村、三都“葡萄长廊”观光农业、平塘“山水记忆·乡愁京舟”养生乐园等农旅融合示范点,农旅“联姻”催生的“美丽经济”,成为黔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最大底气。

  做优做强打造产业典范

  近年来,黔南不断优化招商营商环境,相继引进上海东方希望集团、河南牧原集团等15家大型龙头企业落户黔南,其中,全国排名前10强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落户8家,前20强生猪养殖龙头企业落户13家。项目按照全环节、高标准、高质量、生态化、自动化、良种化的建设思路,规范圈舍建设标准、设施设备标准、生物防护规程、环保控制标准,提高规模猪场的综合生产水平、技术水平、防疫水平、生态环保水平和经济效益。黔南生猪产业正在从“散、小”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和发展。

  “十三五”期间,农村产业革命成为引领山地特色农业实现转型升级、高效发展的重要抓手。有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总产值达381.5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6.8%。

  黔南利用立体气候、土地资源、生态特色和特色农产品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种养业,整合资源,扶持农民,启发民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在实践探索中提炼形成的“农村产业革命精准打法七条”,突出解决了“选什么、种什么,谁来干、怎么干,规模化、产业化,有品无牌、市场竞争力弱,谁来卖、卖给谁,怎么联、可持续,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成为黔南纵深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基础更牢、结构更优、活力更强、发展更快的行动指南,促进了基地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种养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生产集约化发展。聚焦“销售”难点、热点、痛点问题,提出的“快、统、通、调、比、实”“六字箴言”,成为黔南加大农产品销售保农民增收保脱贫成效的最有力措施。

  茶叶、蔬菜、刺梨、水果、生态畜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成为黔南“生态美、百姓富”的产业典范,培育了都匀毛尖茶、龙里刺梨、长顺绿壳蛋鸡、罗甸火龙果等17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优势品牌,“两品一标”认证面积267.5万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到48%,全州农作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63%,形成了“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州323个坝区结构调整实现全覆盖,坝区成为黔南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样板坝区平均亩产值达到12000元以上,达标坝区平均亩产值达到8421元。全州共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84,发展专业合作社7484个、家庭农场2203 个、种养加销专业大户552户,18个基地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供基地。

  资源叠加助力群众致富

  去年,长顺县广顺镇核子村新尧组农民潘国才种植茭白165亩,产量19.7万公斤,产值152.4万元,扣除成本90万元,纯收入62.4万元。加上4.44万元的分红,总收入66.84万元,成为全村最靓的茭白种植明星。

  核子村是黔南农村产业“明星村”。该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经营方式,农户通过“反租倒包”,在划定的区域内按技术标准种植茭白,产品交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后期按照“30%为农户种植产量的二次分红;20%为农户土地入股的二次分红;20%为合作社理事成员管理绩效奖励;10%为农户原始股分红;10%为村集体经济积累;10%为合作社后续发展资金”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兼顾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激发了农户参与生产、管理的积极性,确保了产量和产品质量。去年,全村种植茭白3000亩,产量450万公斤,产值2070万元,带动481户土地入股户和种植户户均增收2.11万元(含分红)。覆盖劳动力1100人,年人均收入2900元。

  “十三五”以来,黔南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鼓励、组织、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灵活的利益连接方式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将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通过利益联结,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技术、负责产品销售,合作社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分享到农业产业增值收益,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

  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农户的深度融合,使家庭承包经营、企业化经营和合作经营的优势得到叠加,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推进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产业化、合作化和职业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悄然转型,传统的农民身份正在改变,成为农村产业革命的生力军。

  2020年,全州农业产业覆盖建档立卡户17.96万户、66.96万(次),实现产业全覆盖。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76元,增速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