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充满阳光的神奇土地,四季都有播种、耕耘与收获的美景;天南地北的“南繁人”在这里洒下汗水收获成功的同时,延长了宝贵的科研生命,更孕育了激励后人的“南繁”精神。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贵州省南繁科研育种工作,经历一甲子时光流逝,一代又一代农业人将青春的汗水洒在这片热土,薪火相传。他们既是南繁事业的建设者,同时也见证了贵州南繁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他们选育了47个国家级审定品种、511个省级审定品种,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3841.5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08.64亿元。南繁已成为贵州农作物育种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隆冬时节,迎着海南的热风,记者走进位于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的贵州南繁基地,探寻贵州“南繁人”的苦辣酸甜。
历时5载,贵州首获南繁项目用地总体规划批复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曾经流传在南繁基地的这句话道出了个中艰辛。“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食堂,洗澡、洗衣服要到井台排队打水,一群人搭了一个简易锅灶烧水、做饭,柴火还要上山砍,生活极其不便。”在贵州南繁乐东基地,70多岁的原贵州省种子管理站站长王树伦来到南繁工作已近50年。如今,他依然坚守岗位,每天都要到基地查看作物长势。
王树伦说,直到2002年,贵州省政府用省级财政资金在三亚市东河区海螺村建设160亩水稻育种基地,并在三亚市购置民房将其改造成南繁服务工作站,贵州才真正有了一个稳定的南繁育种基地。
近年来,贵州省高度重视南繁工作。2016年6月,贵州省政府发布《贵州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规划(2015-2025年)》,标志着贵州南繁全面步入规范化、现代化发展新阶段。
规划颁布当年,贵州省就设立贵州南繁育种管理中心,明确了相应的机构、编制和工作职责,为提升南繁服务质量提供了组织保障。第二年,贵州省种子管理站在海南设立南繁基地建设指挥部,负责协调南繁基地建设有关工作,帮助南繁科研育种单位协调用地、水电、种植鉴定,协助办理植物检疫、转基因检测等工作。
三年多的时间,在贵州省种子管理部门的推动下,贵州省南繁乐东基地、贵州旱作南繁育种基地、贵州水稻种质创新育种基地、遵义市南繁育种基地4个基地面积共计1135.08亩,全部纳入国家南繁育种核心区永久保护,彻底解决了南繁科研用地不稳定问题。
日前,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正式复函同意乐东贵州南繁项目用地总体规划局部调整方案,标志着贵州南繁乐东基地成为海南省325家南繁单位中第一家全合规推进建设的基地。
“从2015年6月,与乐东九所镇抱旺村民签订《农村耕地集中流转承包合同书》,到正式获得用地总体规划批复,贵州南繁乐东基地历时5载,两任分管农业副省长数次赴基地调研落实具体问题,财政投入6100万元,终获合法合规身份,为全国其他南繁基地树立了样板。”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局长周泽雄这样评价。
周到服务为南繁人解后顾之忧
每年10月,“南繁人”都会像候鸟一样迁徙到海南,开启一年一季的南繁科研育种工作,他们胸中怀揣梦想,甘于奉献,乐此不疲。
同样,贵州省种子管理站的干部职工也如期而至,在海南开始新一轮驻点服务工作。他们把“南繁人”当作家人,把他们的事当自己的干,每当“南繁人”遇到困难时,你总能看到他们那熟悉的身影,周到的服务。
“实现南繁驻点工作制度,每轮驻点时间不少于20天。”贵州省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李恩宏告诉记者,驻点的目的就是要为“南繁人”服好务,解决他们棘手的问题,使其沉下心来一心一意搞科研。
“以前我们没有依靠,有事只能自己解决,现如今驻点工作人员就是我们的依靠和保障。”贵州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涂佑能说。
今年10月,贵州南繁乐东基地正式投入使用,22家南繁科研单位全面入驻。为确保基地日常运作,前期在与入驻单位座谈、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共商共管运行机制。
“由入驻单位组建基地共管委员会,设立共管账户负责管理相应的费用收支,基地运行产生的相关费用由入驻单位共同承担。”共管委负责人朱永鹏介绍,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好基地的每一寸土地。
“有块稳定的育种基地,就等于是育种人有了一个稳定的家。”来自毕节市七星关区的惠农玉米育种专家王华介绍,今年,他的团队成为首批免费入驻乐东基地的科研育种单位,终于不用再东奔西走到处找土地,支付高昂的土地租金了,同时也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为了让南繁单位实现“不跑路”就能轻松办理各项业务,贵州在全国南繁省份中率先开启线上南繁备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南繁科研单位和专家的好评。
“南繁人”的衣食住行都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南繁人”住的问题,贵州省在九所镇购置了30套南繁育种专家公寓,今年年底就能交房。
只要有时间,“南繁人”总是要到小区去转转,看看他们的“新家”。看着房子一天天盖起来,再想想现在住的集装箱房,心中充满着感激。
“有‘娘家’作后盾,贵州南繁一定会在海南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育种科研人员余常水说。
让生命在追赶太阳中延伸
“南繁不仅缩短了育种周期,更是延长了科学家的科研寿命,我们的生命在追赶太阳中延伸。”王树伦说。
王树伦告诉记者,一个新的农作物品种的选育一般需要8代-10代,在内地,冬季不能从事大田科研生产,一年只能完成一代,育种周期为8年-10年;而在海南“南繁”基地,一年可以完成2代-3代。因此,内地的品种选育冬季到海南来增加1代-2代,整个周期可缩短为3年-5年。
为了加快“南繁”育种速度,一代代农业科学家,每年都要在“南繁”的田间地头劳作半年之久,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只争朝夕,甘于吃苦、不惧失败、勇于创新”的精神。
“头上烈日晒,地上湿气蒸。”个人育种者雷应勇对记者说:“过去说军人是最可爱的人,但我要说‘南繁’队员更是最可爱的人。”
三亚地处热带,在太阳底下站上3分钟,准能把人烤出一身大汗。正午时分,是一天最热的时候,恰好是农作物扬花授粉的最佳时期。这时你可以在玉米地里、水稻田中、辣椒地里,看见三五成群的育种队员们就像勤劳的蜜蜂,精心地为农作物助花授粉。夜里十点多,育种队员仍在稻田里借着月光数着稻穗的颗粒。我看,没有多少人能吃得下这个苦。
雷应勇说,这些头顶烈日、肩挎水壶、饿了啃一口馒头、渴了喝一口水的育种队员,有的可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但也不乏年过六七旬的老专家、老教授。
在基地,贵州省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的陈锋骑着电瓶三轮车、头戴遮阳帽、胳膊上套着冰袖急匆匆地赶来,走近一看,这位年近50岁的人皮肤晒得黝黑,笑嘻嘻地直说不好意思,这些年在海南都被晒成“海南人”了。
据陈锋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他就一直从事南繁育种工作。谈及初次南繁的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刚到海南那会儿,寻找合适的科研基地很难,住宿条件也很差,化肥农药机械啥都缺。”慢慢地,南繁的条件变好了。“拿灌溉来说,一开始是两人提水,之后有了小型抽水机,后来是沟灌,如今有了滴灌,手机APP上简单的操作就能轻松解决浇水问题。”
“青春的大好时光在育种与南繁中流逝、半生的生活工作与南繁息息相关,从一个毛头小伙儿到两鬓斑白,离工作退休的时间没几年了,但作为一个育种人,南繁的路对我来说还很长。”育种专家任洪从事南繁工作至今已有33个年头,3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南繁一线,冬天大部分是在海南度过,在海南过春节的时间占了一半以上,同家人总是聚少离多。
像王树伦、雷应勇、陈锋这样的贵州农业科研工作者在南繁基地还有很多。目前,共有来自全省超过30家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推广及种业机构,近300名科技人员从事南繁工作,他们在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不断成长。
南繁为贵州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添动力
粮食,从来都不只是饭碗问题;种业,也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它是农业大国的重要基石,是农业发展的核心,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安危所系。
再过100来天,贵州进入播种的季节,而1000多公里外的海南,育种专家们繁育加代的种子则开始收获。通过南繁,今年,他们又选育出了一批适合西南地区种植的新品种。
多年来,贵州众多育种单位在海南从事南繁工作,南繁任务从初期的繁殖杂交种转变为如今的品种选育、材料扩繁和加代、种植鉴定、繁(制)种等工作。如今,南繁已经成为农作物品种选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丰富贵州农业作物种质资源、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南繁基地看到选育什么品种,就决定着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贵州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泽辉说,南繁成为贵州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
农业生产要高产优质必须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相配套,其中良种是关键。贵州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中70%以上都经过了南繁基地的培育,从杂交水稻、高产玉米到辣椒、高粱、薏仁……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被创造。作为贵州优良种子的摇篮,贵州南繁基地建设日益得到省里重视。
近年来,围绕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结构调整风生水起,尤其是省里决定推进十二个重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辣椒、蔬菜、薏仁等特色产业也逐渐成为南繁工作重点。
作为贵州酒用高粱的代表,涂佑能培育的红缨子酒用高粱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500万亩,总产值600亿元以上,农户纯增收50亿元以上。
任洪说,他的团队选育审定的玉米品种20余个,育成的骨干自交系组配品种在西南地区年推广应用面积在500万亩以上。
- “贵州南繁基地是贵州种业的一张金质名片,它不仅展示了贵州科研育种成果和引领了贵州产业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增进与全国其他育种单位学习交流的平台。”贵州省种子管理站站长高捷说,贵州虽然在水稻育种上与全国先进省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旱作尤其是特色作物选育上却具有一定优势。随着南繁科研深入开展,联合攻关机制的引入、成果转化平台的建立,取长补短,育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贵州种业将开启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