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不息的叶尔羌河水,从没像今天这般欢快高歌。
11月1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公告,莎车县等10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莎车脱贫摘帽了!”喜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叶尔羌河畔初冬的原野传开、在各地的热闹巴扎传开,各族干部群众为“全疆第一人口大县”脱贫摘帽而由衷高兴,为新疆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而欢欣鼓舞。
莎车县贫困人口基数大、涉及贫困领域广、面临困难问题多、脱贫攻坚任务重。2014年的数据显示:莎车县户籍人口88.81万人,其中农业户籍67.95万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41个(深度贫困村26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8383户237444人。
莎车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户籍人口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存在文化素质偏低、脱贫能力欠缺等问题。能否做足做好“农”字文章,成了莎车县脱贫攻坚的一个关键。于是,莎车县脱贫攻坚的“钥匙”,聚焦在“农”字上。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各方扶贫力量精准发力,一系列“三农”现实问题得到破解。叶尔羌河冲积扇平原中上游的“农”字文章和农业盛景,内涵逐渐丰富起来,画面愈加多彩起来,农业资源盘活了,农村面貌更新了,农民收入增加了。
取长补短
挖掘优势资源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脱贫攻坚,就是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扶贫,把短板补齐补好。
而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莎车县位于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南疆四地州。南疆四地州的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耕作生产水平相对较低等短板,在人均约有2.5亩耕地且大部分土地盐碱化严重的莎车县也普遍存在。
对于莎车县的劣势和优势,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在辩证看待。9月22日,莎车县委副书记安军乐说,莎车县人口多,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三分之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投入产出比低,人口多在传统发展模式中是劣势;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莎车县农村“村有资产、户有产业、人有岗位、事有人管”,人多力量大,在新发展模式中是优势。
劣势和优势画面明显切换的,还有叶尔羌河。原来,叶尔羌河是新疆洪灾最多的河流,时常发生的融雪型、暴雨型、溃坝型洪水,以极高的起涨速率、异常的高洪峰值而闻名。每年汛期,叶尔羌河流域的干部群众都要参与防洪。而在需要用水灌溉时,河里又没有充足水量,造成干旱,给农民带来不少负担。现在,修建在莎车县霍什拉甫乡阿尔塔什村的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成为新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彻底解决叶尔羌河千年水患的同时,还兼具灌溉、改善生态、发电等功能。
小麦单产不断提高,农民自给有余,解决了“不愁吃”的问题;棉花陆续调减了30万亩,单产和收益却不断提高;蔬菜原来需要大量外调,现在除了满足本地市场,还供应外地市场;羊肉原来不能自给,现在存栏量和出栏量逐年上升,成为特色旅游产品……一个个曾让农民感到增收困难的“劣势”,现在变成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优势”。
莎车县让劣势变为优势,短板变为长项,得益于各方扶贫力量的合力,能够取政策之长补领域之短、取优势之长补地域之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六个精准”要求,自治区党委“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喀什地委“十二大工程”扶贫举措,都是莎车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法宝。取长补短,让莎车县切实做到扶真贫、真脱贫,如期实现了“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一降五通七有”的奋斗目标。
莎车县脱贫攻坚的成绩单显示:2014—2019年,168个贫困村退出,48060户201998人脱贫;2020年,173个贫困村退出,10323户35446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
贫困发生率从29%到零的背后,是莎车县农业由“大而弱”走向“大而强”的艰辛历程。产业由弱变强,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莎车县农业农村局,记者一行看到“稳粮、优棉、增菜、促经、兴果、强畜”中一组组翔实的数据变化,明白了当地是如何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努力补齐农业短板,来织密农业产业这张大网的。
在集制种育苗、农业科技培训、特色林果示范等于一体的莎车县扶贫产业园,有不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担任讲解员的吐尔逊古丽·吐鲁洪说,这几年,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过程中,莎车县的农业优势不断显现,她考大学时,父亲鼓励她报考曾被她视为冷门的农学专业。她很庆幸自己到塔里木大学学习农学,返乡就业后,她从中找到了很多乐趣,找到了人生价值。
“农”字文章中的奥妙,莎车县广大农民也有深切体会。现在,农民流连于连年丰产丰收的麦田瓜园、蔬菜大棚或巴旦木林、万寿菊丛,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莎车,的确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调整结构
拓展增收空间
育苗大棚内,各种蔬菜幼苗远远望去如一池春水;智能温室内,圣女果、火龙果等特色种植春意盎然;广场及道路旁,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在上海市对口援建的莎车县扶贫产业园,记者一行乘坐电动观光车参观不同主题的区块,不禁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如此农业盛景而赞叹。
叶尔羌河冲积扇平原上,处处有如此盛景。莎车县委副书记、县长阿不都艾尼·买买提告诉记者,这里每年培育的6.5亿株菜苗都到各乡镇的蔬菜种植基地了,到家家户户庭院内的小拱棚了;林果、花卉等种植技术应用到农户们的田间地头了。
莎车县扶贫产业园是展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窗口,是全县200余万亩诗画田园的微缩版。
在莎车县一些乡镇的蔬菜、巴旦木、万寿菊、甜瓜、樱桃等种植基地,以及养蜂、养鸡、养鸽、养牛、养羊等养殖小区,记者一行感受到了政府和企业引导广大农民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的服务力度,致富带头人牵手农户探索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的热情,看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带来的增收效果。
调结构,首先建立在农民有能力参与、乐于接受的基础上。在莎车县恰尔巴格乡库特其、阿依库勒等村,从“五一”之前到“十一”之后,一茬茬蔬菜尤其是大白菜,源源不断地供应本地和外地市场。就在前不久,一大批白菜还运到了乌鲁木齐市的新疆九鼎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这些蔬菜村,原本以粮棉作物种植为主,大多数村民不会种植蔬菜。以库特其村为例,2018年,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选派的驻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李勇刚到这个村时,村子是空壳村,村民增收缺少产业依托。李勇经过调研注意到,有内地来的人在村里承包土地种植大棚蔬菜,说明这里适宜种菜;村民喜欢吃大白菜,尤其是婚丧嫁娶宴席离不开大白菜,说明村民有种菜意愿;村子离县城不到10公里,生产的蔬菜运到县城销售很方便,说明家门口就有市场。
有这么大产业发展的基础,又有扶贫项目资金支持、政府“保姆式”服务、致富带头人带动,当年,库特其村便以高出市场价的承包费流转出368亩土地,新建62座蔬菜大棚,同时进行露地栽培,并成立了金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2020年,村里的蔬菜大棚已增加到130座,还建了300座拱棚,全村有315户农户参与蔬菜种植。农户在仅有三分地的拱棚里一年种3茬蔬菜,收入达4500元。“一亩园,十亩田”的增收效益,让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们感慨,现在,真是守着“金田园”、走向致富路啊!
据统计,近年来,莎车县立足蔬菜产业,按照“春提早、夏排开、秋延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日光温室达到8200座,拱棚达到20959座。仅设施农业就使8000余人稳定就业。通过露地、日光温室、拱棚、庭院瓜菜生产等方式,2020年,莎车县瓜菜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年产商品瓜菜40万吨,实现瓜菜亩均收入3000元以上,带动了全县14万户(贫困户4.2万户)农户增收。
从入夏到晚秋,莎车县田间地头、公路两侧、房前屋后、林果树下,到处都盛开着万寿菊,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多种植户把万寿菊称为“脱贫花”,是因为万寿菊进入花季之后,他们可以天天摘花、天天卖钱。当地农民以前没接触过万寿菊,但莎车县的土壤条件、光热资源很适宜万寿菊生长,巴旦木等果园里套种万寿菊也缓解了人多地少矛盾,实现了立体种植、多重收益。再加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广大农村妇女本身偏爱养花种花,一项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便水到渠成。
同样以燎原之势发展起来的还有养鸡产业。莎车县乌达力克镇英艾日克村村民原本并没有养鸡习惯,2018年,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选派来的驻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贺建生发现村里缺乏产业支撑,村民缺乏技术和致富信心。恰好,村里的农户向桂林想通过养鸡增收,贺建生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后,认为单打独斗难以形成产业,要发动大家一起养鸡,一起致富。2020年,英艾日克村等附近17个村已有上千户农户通过参与养鸡增收,年出栏达200万只以上。引进的龙头企业还建设了蛋托厂、孵化厂、有机肥厂、屠宰场等,带动了300余名农村劳 动力就业。
科技赋能
融合发展产业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乡村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记者一行发现,莎车县在扎实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格外重视通过科技的力量来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不同种类的农作物从育种育苗到种植管理,再到加工销售,少不了科技赋能。 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不断凸显的农业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吸引来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打造现代化种植和加工基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助推着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新落成不久的莎车县叶河馕观苑(特色食品产业园)内,有4座拥有电气化馕坑的馕加工车间,还有特色食品加工实训车间、现代美食餐饮区、特色风味小吃餐饮区、网红副食品展销区等。在这里,可领略莎车县所有农产品的特色,可感受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魅力。
莎车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局长赵晓莉介绍,莎车县农产品从生产环节开始,便处处体现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和科技应用的优势。这些特点和优势让农产品提质增效、品牌不断做大,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记者一行在对不同产业的了解中,看到了企业工人、合作社社员、帮扶干部、农业技术员、致富带头人的身影,看到了一个个不断拓宽增收思路、迸发内生动力的贫困户脱贫的故事。
传统产业,老树如何发“新枝”?莎车县加强74万亩小麦、73万亩玉米、70万亩棉花水肥管理,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小麦从种到管科学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优质面粉被加工成馕等各种美食;棉花走向“一主一辅”良种用种模式,使用全生物降解膜、精量播种管理模式,以及机采、纺纱先进的采收加工模式。推广这些模式,让农户节水节肥、增产增效的同时,也让不少劳动力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外出务工增加一份收入。原来,一家人管几亩地,全县30余万农村劳动力几乎都投入农业生产中;现在,一个人就可以管30亩地。
特色种植业,如何做大做强?莎车县引进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莎车有限公司,年加工25万吨万寿菊色素;扶持发展多家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的脱水蔬菜企业;设立了县农副产品购销配送中心和158个乡村农产品收购站点,建设了138座保鲜库、2个净菜车间和5个蔬菜加工厂,形成了集种植、收购、分拣、保鲜、冻干、食品加工、配送为一体的有机蔬菜食品供应产业链。
特色林果业,如何提质增效?莎车县持续对以巴旦木为主的136万亩林果进行提质增效,狠抓药剂清园、疏密改造、嫁接改优、补植补造、保花保果、水肥管理、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建成林果示范园212个,组建乡村林果技术服务队30支3800人。2020年,预计全年果品总产达28万余吨,增产2.7万吨,为历史最好年份。值得一提的是,巴旦木产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为巴旦木授粉养蜜蜂成为一项不断壮大的产业,2020年全县产出蜂蜜2000吨。
畜禽养殖业,如何扩大规模?莎车县创新推进“自主经营、入股分红、企业用工、托管代养”等畜牧业脱贫新模式。由企业带动,建设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的7座良繁中心、23个分场。引进10.31万只良种畜,配套建设了2.3万亩饲草料基地,带动了全县207个畜禽养殖小区及合作社发展、3100人就业,促进了畜牧业自繁自育和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通过参与“集中托管饲养”“分散养殖育肥”“入股分红”等方式累计实现1.68万贫困户户均增收470元。
2020年,莎车县通过干部帮扶、企业帮扶、项目帮扶,为1.7万户贫困户发放了46.9万只鸡苗,2万羽幼鸽,发展壮大庭院养殖。全县饲养牛、骆驼等13.4万头(峰),羊101.3万只,禽类1500万只(羽),13万农户其中贫困户5.83万户通过发展养殖增收。
产业融合,为莎车县一批批年轻的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他们大部分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全县贫困家庭劳动力人人有事干,他们分别在一、二、三产业领域就业,或通过自主创业等方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