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牛”气冲天奔富路

   日期:2020-11-24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作者:zgny.com    浏览:198    评论:0    
核心提示:  11月21日,昔日“苦瘠甲天下”的甘肃郑重向世人宣告:所有贫困县摘帽退出!在甘肃脱贫攻坚的恢弘篇章中,产业扶贫无疑是浓墨

  11月21日,昔日“苦瘠甲天下”的甘肃郑重向世人宣告:所有贫困县摘帽退出!在甘肃脱贫攻坚的恢弘篇章中,产业扶贫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年来,陇原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紧紧扭住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这个关键,确定并主攻“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主导产业,拉开架势构建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个体系”,初步搭建起了产业扶贫的“四梁八柱”,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逐步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

  如今,在千里陇原,特色产业形成“小气候”,新型主体开始“挑大梁”,产销对接连通“大市场”,“甘味”品牌树起“大招牌”,农业保险兜起“安全网”……甘肃产业扶贫体系的形成,有效地激活了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发展动力,阻断了贫困发生的动因。

  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本报特推出《产业扶贫看甘肃》系列报道,分别从“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及其发展、经营、营销、保障等不同维度,用10个篇章进行全面解析,反映成就、总结经验,探讨下一步的路径与方向,以飨读者。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侯小宝

  脱贫根本靠产业。可长期以来,甘肃特色产业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打仗打要塞,攻击攻要冲。2017年5月以来,甘肃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紧扣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色优势,确定了产业扶贫主攻的“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出台了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其中,牛产业成为六大特色产业的首位产业。

  “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支持、市场拉动和效益驱动,短短三年时间,甘肃牛产业实现了‘四个明显提升’,即养殖积极性明显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生产水平和效益明显提升、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提升。”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对记者说。

  “家有三头牛,生活不用愁。”如今,靠牛产业脱贫致富成了甘肃许多贫困村民的“共识”。

  这样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甘肃现有56个贫困县的440个乡镇以发展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其中依靠牛产业实现脱贫的人数占到所有产业脱贫人数的五分之一。

  1 奖补支撑 养牛不再“囊中羞涩”

  走进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甘浚镇目前共有肉牛养殖户4250户,养殖大户46户,养殖收入占全镇经济收入的45%以上。

  为何这么多村民乐意养牛?甘浚镇党委有关负责人说,“是产业奖补将村民的劲头鼓足了。”仅今年上半年,镇里就落实贫困户养殖奖补项目资金13.53万元。

  也正是产业奖补的好政策,让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贫困户张爱换“换”了个人生。2018年,张爱换人生头一回养起了牛。从开始的4头,到现在的16头,张爱换的牛越养越多,他也告别了难肠的日子奔起了小康。“一头基础母牛政府补助2000元,年底还能享受合作社利润分红。”张爱换说。

  从河西走廊到黄土高原,甘肃省不断“开闸放水”,用奖补政策,让贫困户养得起牛、养得好牛。有了2万元到户扶贫资金,发展牛产业的资金门槛应声而降,贫困户养牛不再囊中羞涩。

  近年来,活牛及牛肉价格持续上涨,又为牛产业添了一把“火”。如今,不仅贫困户养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省内外企业也纷至沓来,在牛圈里寻找新的商机。在市场的作用下,甘肃省地域广阔,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陇原大地上的“牛群”也越来越庞大。

  “从区域发展来看,全省有21个县区牛饲养量超过10万头,15个县区存栏达到10万头以上,已经形成了以‘平凉红牛’为代表的陇东产区、以西杂牛为代表的河西产区、以牦牛为代表的甘南产区,牛产业已经成为全省农业产业中极具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甘肃省畜牧兽医局畜牧处处长米小泉介绍道。

  2 培育龙头 产业告别“单打独斗”

  产业起步了,但依靠农户“单打独斗”,始终难成气候。只有打造一批龙头企业,才能让产业带动力有质的提升。

  近年来,甘肃省把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提上重要议程,一批知名企业集团纷纷到贫困县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实施产业扶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扶贫带贫模式,产业扶贫辐射效应不断增强。农户不再是一个单独的经营个体,而是整个产业链上的一份子。

  切割、分拣、称重、包装……在甘肃康美现代农牧产业集团公司的扶贫车间内,工人每天都这样忙碌着。这些加工好的牛肉制品,即将“启程”,进入全国各地百姓的厨房。

  临洮县峡口镇党家墩村村民柏东河就是这条产业链上的“初级供应商”之一。去年他出栏了5头牛,收入6万多元,今年又扩建了一个牛舍。

  “康美模式不仅解决了我的资金难题,从购买基础母牛、教养殖技术再到高于市场价回收,每一步都让我打消了顾虑。”柏东河说。

  2016年,从没想过养牛挣钱的柏东河,在康美公司的带动和5万元产业扶贫贷款的支持下,从“牛超市”买下5头牛。如今,柏东河的牛已扩大到20头,还获得了全县“脱贫之星”称号。

  走进柏东河所说的“牛超市”里,“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协会+贫困户”的“六位一体”牛产业扶贫模式清晰地贴在墙上。这一模式由临洮县政府和康美集团共同探索得出,鼓励贫困户通过贷款,发展养牛产业,再通过统一收购加工,解决销售困难。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桥梁和纽带,是产业脱贫的主力军。近年来,康美集团与康乐、临洮、张家川、古浪和天祝5个贫困县分别签订“六位一体”牛产业扶贫模式政企合作协议,在古浪县建设年屠宰6万头牛屠宰分割加工生产线,在天祝县建设白牦牛全产业链文化示范园,在张家川县成立良种肉牛的调配及养殖示范基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布局和完善的产业链条。

  强龙头、搞合作、深加工、创品牌,甘肃牵住了牛产业纵深发展的“牛鼻子”。据统计,2018年以来,全省培育引进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112个畜牧龙头企业建设项目中,肉牛养殖项目20个,计划投资9.9亿元,完成投资3.09亿元。涌现出了临夏康美“六位一体”模式,武威顶牛“母牛代养、园区养殖”产业扶贫模式,陇东“平凉红牛”提质增效模式,河西壮大西杂肉牛产业链、多龙头联动模式。

  全新的发展模式,提升了牛产业发展质量,助推了产业扶贫。

  3 普及技术 生产走出“低水平怪圈”

  “马上就要下牛犊了,要加强通风。”近日,临洮县衙下集镇畜牧站的技术人员司怀军又一次来到红宇村做养殖技术指导。望着长势良好的肉牛,贫困户赵宗华的脸上乐开了花。

  “过去没有技术,养牛走了很多弯路。通过技术指导,家里的肉牛已经从3头增加到17头。”赵宗华说。

  在红宇村,这种“大专家”和“田秀才”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已深入人心,镇畜牧站技术人员与村养牛合作社组成的技术帮扶小组,成为养殖户的“及时雨”。在面对面交谈、点对点培训中,养殖户的技术难题得到了解答,产业脉络由“养得了”向“养得好”延伸。

  在传统的养殖字典中,经验总是处于决定性地位,由此产生的壁垒,将有志于从业的农户牢牢挡在门槛之外。而简单地重复经验做法,则令养殖业始终徘徊在低水平怪圈中。针对这一问题,甘肃省在发展养牛产业的同时,牢固树立起以技术提标提质的思想,将先进适用技术作为养殖的第一先决条件,率先普及推广,从根本上解决“养不好”的问题。

  一番推广下来,人工授精、杂交繁育、规模化配套生产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全混合日粮饲喂、牦牛半舍饲等技术“飞”入乡村牛舍;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山区繁殖、川(塬)区育肥和粮改饲、种养结合等生产模式富了农家。技术的普及,让牛产业发展走出了低水平怪圈。

  目前,全省牛良种化程度提高到了79%,规模化程度提升至46%。粮改饲后采用全株玉米青贮喂,肉牛生长高峰期日增重增加了0.3千克左右,可以提前20天出栏,草肉转化效率提高了10%左右。据调查,全省基础母牛年均养殖收益可达5500元左右,育肥肉牛平均收益2200元左右,与3年前相比,肉牛繁育和育肥头均纯收益分别增长了33%和22%。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