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收获今年的新米,快尝尝。”刚刚过去的双休日,金山区枫泾镇新元村种粮大户沈火林和乡亲们用新收获的大米熬成赤豆粥、做成塌饼,邀请慕名赶来的市区消费者品尝。这两天,被称为上海“有机第一村”的新元村迎来水稻丰收季,也验证了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等绿色生态种养方式为上海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机会。
生态种养农民增收
新元村位于上海与浙江交界处,北靠青浦区练塘镇,东临松江区新浜镇,西邻浙江嘉善市姚庄镇。早年村里交通条件有限,村民进出靠水路,耕地分散,没有特色产品,属于长三角地区较为典型的欠发达乡村。这些年,新元村把握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村党支部书记沈伟峰说:“我们村的优势是离周边4个高速闸道口都在10分钟车程内,如果过路车辆在村里停会儿,买点农产品,振兴就有戏。”
用什么吸引过往车流人流呢?上海提出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打造都市精品农业的目标,给了新元村启发:做高品质的有机农业,提高传统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结合金山区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的契机,新元村将村域内1800多亩水稻全部改为有机种植,成为上海第一个全村种植有机稻的自然村。
承包200多亩水稻田的沈火林,从16岁起就跟着父辈下田,他觉得“有机种植”既传统又新鲜:传统的是,以往的一些耕种方式回来了,比如人工除草;新鲜的是,“有机”两个字技术含量不低。他唯一担心的是销售:“以前我家的米每公斤不过四五元,可有机种植后要卖10多元才能保本,卖得掉么?”
市场给了沈火林信心。在金山区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新元村第一批采用有机方式种稻的村民种出了好稻、加工出了好米,也卖出了好价钱。“吃了一辈子自家的米,有机方式种的真不一样,特别香。”村民沈喜华说。
从好产品到三产融合发展
在种粮大户的带领下,新元村对有机种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还带动其他农产品种养户,为新元村带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机会。
沈杰在村里承包200多亩地,主要养殖中华鳖等水产和栽种果树。中华鳖从五六年前就按有机生态方式养殖,如今又将有机种植方式拓展到果树种植上。这些天,基地里的山楂、柿子、橘子都成熟了,吸引部分市区消费者前来采摘。“以前我没想过做采摘游,觉得合作社规模不大,接待能力跟不上。如今市民对采摘游的兴趣很大,我打算慢慢尝试,增加采摘、垂钓项目。”他带记者参观了草莓基地,“这都是按照有机方式种植的,元旦前能结果,届时市民可以边采边吃。”
村民们说,从有机稻到其余有机农产品,新元村“有机第一村”的称号更加名副其实。不过,大家也认同,有机种养带来的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要解决不少问题。如村里水稻如今都采用有机种植,但按相关规定,目前仍处在传统农产品到有机农产品的“转换期”,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获得绿色认证。在转换期,如何让市场认可产品,村里仍在探索。
在金山区农业农村委和枫泾镇的指导下,村里为有机种植的大米设计统一包装,将“转换期”的大米与传统大米区分;又根据有机种植的生产成本设定统一售价,比传统大米高不少,这些都让村民觉得“优质优价”有盼头。同时,营销方式也跟上。新元村以往农产品销售,等着采购商上门,且采购价不高。如今有了高附加值大米,村民们也求变,对于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鲜渠道,大伙都想学一学。
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上海农业发展的主线之一,也是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力点。农业主管部门将加大对绿色生产的指导和支持,推动上海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根据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数据,截至9月30日,上海有效期内的绿色企业达863家,绿色产品1538个,绿色食品认证率超25%。
记者 任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