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地处皖西北的一座小县城。曾经,它有无数顶“帽子”:国家级贫困县、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利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7万户、20.9万人,贫困发生率13.6%,贫困人口居全省第三。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养殖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利辛县找准优势产业,发展生态循环种养,扶持深加工及配套企业,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依靠生态养殖脱贫的新路子。生猪、黄牛、白山羊、蛋鸡、肉鸽等养殖业发展态势良好。2019年4月利辛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目前,贫困发生率仅0.28%。
立足特色,挖掘优势 激活经济发展“催化剂”
晚秋时节,落叶纷飞,皖北平原秋意浓浓。连片的小麦地里,绿色的嫩芽悄悄冒出头来,萌发丝丝生机。“咩咩咩……”10月21日,在利辛县汝集镇汝园村,记者的到来,引起了汝成君家不小的“骚动”。
“它们有点怕人,我们出来聊。”正在羊圈里喂饲料的汝成君走了出来,顺手关掉了栅栏旁的播放器。为避免羊群受惊,他特地装了台播放器,每天播放音乐遮盖来往车辆鸣笛声。
羊圈门口,秸秆堆得比人还高。“饲料是俺田里种的大豆和玉米掺上秸秆,羊粪便可以肥田,绿色循环种养,可好嘞!”快60岁的汝成君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说起话来,中气十足。聊起致贫原因,汝成君说,妻子身患重疾,庞大的医疗开销压得人喘不过气。为了照顾妻子,他无法出门务工,光靠家里的5亩地,种点小麦和黄豆,收入微薄。
陷入困境的汝成君,把目光投向了羊圈。“俺懂些养羊的技术,但羊太少了,挣不着钱,得有点规模才行。”他说,镇上得知自己的想法后,很快帮他申请了3年免息的小额信贷5万元,镇畜牧站技术人员还定期上门指导。“养羊还有补贴呢!每年能另外多挣5000块钱。俺从30多只羊开始,养到现在150只,今年已经卖了20只羊,赚了2万多元。”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和不服输的干劲,汝成君硬是把养羊场办了起来,在2019年底实现了稳定脱贫。
立足于本地悠久的养殖历史,扬己所长发展特色养殖,汝成君是利辛县鼓励贫困户自种自养的一个缩影。养牛1头以上,每头补贴2500元;养羊6只以上,每只补贴400元……利辛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邵学会告诉记者,为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县里出台《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对发展养殖业的贫困户给予奖补。
通过能人大户,挖掘地方资源优势,也是激活贫困村经济的“催化剂”。10月21日,在永兴镇解家村蟹稻共养扶贫基地,连片的水塘上几艘木舟漂浮着。记者跟着基地工作人员李兵跳上一艘木船,划桨来到水塘下网处。李兵一边麻利地拉起笼网,七八只大闸蟹在网中挣扎,一边说:“你站的这个位置,原先是俺家地呢!”原来,一年前,李兵把家里的5亩地全都流转给了基地,成了“上班族”。“种点小麦和大豆,挣不着钱,一年忙到头,也就一万多块钱。现在每个月有2400元收入,一年可以挣3万多元,还能学到一些技术。”李兵说,今年年初,自己顺利脱了贫。
扶贫基地负责人刘继峰告诉记者,这里原先是稻田,但产量不佳。“经过实地考察,技术团队发现此处连片的低洼滩涂地是源于邻近的茨淮新河支流,非常适合水产养殖。”他说,这几年龙虾市场趋向饱和,皖北反倒是极少有育蟹苗的,加上蟹苗生长周期短,回收成本快,市场风险较小,最终他决定在这里发展蟹苗养殖。据了解,通过流转村里土地,蟹稻共养扶贫基地目前占地一千多亩,共吸纳30多名贫困户就近就业。
在一些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扶贫路上,不仅要推一把,还要有人送一程。据了解,目前,利辛县已有龙头企业65个、扶贫产业园区112个、合作社470个、家庭农场(大户)434个,带动5万多贫困户从事特色种养业。
变废为宝,循环种养 打造生态养殖“聚宝盆”
10月22日,在望疃镇杨家集双飞养殖专业合作社肉鸽养殖基地,鸽房内整齐摆放着许多鸽笼,一只只白色的鸽子上下扑腾,十分健壮。
“这些小家伙饿了,吃得正香。”养鸽大户杜腾飞打扫鸽笼,给鸽子喂食、喂水,动作娴熟。白羽王鸽、双飞银王鸽、双飞灰王鸽……杜腾飞对各个品种如数家珍:“这里不少品种都是我们和安农大合作,选育出来的呢!每年出栏商品乳鸽30多万只,商品鸽蛋8万多枚,现在每天起码要发送一千多只鸽子到江浙沪一带。”
为了处理鸽子产出的大量废弃物,该合作社建立了200立方米的高温发酵池,变鸽粪为蔬果种植的好肥料。合作社流转150亩土地种植桃树、葡萄、蔬菜和玉米大豆等,玉米、豆粕又是鸽子喜爱的食料,逐步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聚宝盆”。
不同于农作物,牛、羊、鸡等养殖会产生粪便,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污染。通过循环种养的方式,利辛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双赢,促进了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循环种养模式已在利辛县全面推广。
10月21日下午,在城北镇金鸡产业扶贫基地,工人们正在清洗鸡蛋准备装箱。贫困户屈梅在车间上班,每天负责挑拣鸡蛋。“一个月有3000元收入,在这里上班挺好的。”屈梅笑着说。
该扶贫基地由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以蛋鸡培育为主,建立了12栋鸡舍,养鸡120万只。为了处理肉鸡产出的大量废弃物,基地建立了占地面积40亩的有机肥厂,变鸡粪为农业种植的好肥料。企业负责人介绍说:“有机肥厂带动了订单玉米销售10万斤,消纳秸秆6万亩,形成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为了打造循环种养示范区,利辛县还建设了省级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每年回收秸秆5万多吨,常年存栏奶牛3000头,种植果蔬4.9万亩,有果桑、葡萄、甘蔗、梨等果蔬产业。示范区农业总产值达到20.05亿元,12个村3627户贫困人口受益,增收2000多万元,土地流转收入300多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扶贫效益的同步提升。
“目前,全县已有500余个规模养殖场通过流转土地与种植大户联合实施种养结合循环生产模式。这种循环农业,带动了养殖业、经济作物种植、加工销售、观光采摘农业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邵学会说。
扎牢根基,延长链条 培育产业壮大“新体系”
距离利辛德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约两公里,利辛县辉鸿包装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另一边的厂房里,几位老人正坐在矮凳上,埋头将长条状的包装纸交叉成“井”字形,不到一分钟就能制成一个。“这是用来装鸡蛋的蛋托,供给德青源用。”68岁的贫困户侯召腿脚不太利索,负责厂房看管。“工资计件,一毛钱一个,手脚快的一天可以挣50块钱,不少像俺这样的老人在这儿做工。”
优质项目的落地,产生群聚效应,金鸡项目带动了周边商贸物流、纸箱包装、种植合作社、有机肥等产业发展,这些配套产业也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脱贫的一股力量。辉鸿包装的负责人候飞鸿说,公司每年为德青源提供20万包装箱盒和50多万蛋托,带动了30多个贫困户务工。
从种养小循环,长成产业集群大循环,延长产业链是必经之路。走进利辛县经济开发区,与农副产品特别是肉类深加工相关的企业随处可见。如何让养殖产业扎下稳固的根基,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利辛县近年来在延伸产业链上下足功夫。
刚刚度过中秋、国庆销售高峰期,10月22日上午,安徽恒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线暂时歇了下来,只剩仓库还在往外发送货物,车厢里高高摞起的五香牛腱礼盒即将发往上海。公司客户部经理戴芳群介绍,公司每年生产高温类肉制品1万吨左右,速冻牛排、贡丸、烤肠6000吨左右,酱类制品3000吨左右,这些生产原料绝大部分都来自利辛本地,公司实施订单农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与贫困户签订用工合同、签订养殖回购合同、养殖技术输出培训和帮扶基地建设等方式,帮扶贫困户101户,年均增收11400元。
以养殖产业为主导产业,再大力扶持加工、物流、包装等相关产业,使产业之间形成有效链接,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全县52家养殖企业被评为部、省、市级标准化示范场,同时一批规模较大的主力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全县在黄牛、山羊、猪肉等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邵学会说,“不仅要扶贫,更要致富。接下来,着力构建现代化的养殖体系、防疫体系、加工体系、流通体系,重点招商引进畜禽产品深加工重大项目,利辛要从畜牧产业大县发展成为现代畜牧产业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