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最美不过“黑牡丹”

   日期:2020-10-22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924    评论:0    
核心提示:  汪清,延边州脱贫任务最重的县。  自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这个典型传统林农县份和老少边穷地区,贫困帽子一戴就是

  汪清,延边州脱贫任务最重的县。

  自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这个典型传统林农县份和老少边穷地区,贫困帽子一戴就是26年。

  这顶穷帽子,戴着不好看,想摘很难办。2015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汪清县有贫困村74个,贫困人口22759人。为此,汪清人想了不少好办法,做了很多实在事儿。在2020年4月,他们终于一甩手,把这顶穷帽子抛在了历史的记忆里。

  汪清县的脱贫故事很精彩。其中最打人的要数“黑牡丹”的故事。汪清人口中的“黑牡丹”,就是木耳。这是汪清县的一张名片。

  全县9个乡镇,有5个黑木耳专业镇、121个种植村。近年来,通过能人带农户、先富带后富、老户带新户,汪清县有4万余人从事木耳相关产业,带动9000多户、约1.6万人实现脱贫。黑木耳栽培总量已达到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

  中国木耳看东北,东北木耳数汪清。怒放的“黑牡丹”,成了汪清人的致富花,也是小康花。

  小木耳托起村民们的“增收梦”

  “观赏”汪清的“黑牡丹”,一定要到鸡冠乡看一看。那里有50年的木耳种植历史。

  一路上,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不时可见一栋栋木耳地棚,朵朵身披“黑蓑衣”的黑木耳沐浴在阳光下,焕发出无限生机。

  “4000多万元的投资,我们建了5座菌包厂、5个育菌室、4个规模化种植基地、3个标准化定值车间……”鸡冠乡乡长郑木红的介绍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鸡冠乡现如今黑木耳的年产量有6000万袋,产值达到2.4亿元,这一产业让全乡百姓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

  面对记者,聂淑花边说边笑。曾经是贫困人口的她,现如今在鸡冠乡木耳种植基地打工,一天能挣120元。

  几年前,在聂淑花的脸上可难寻这样的笑容。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在汪清,“八山一水半草半田”的特殊地貌,使汪清县的农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村里地少,一家平均也就两三亩,早些年基本种些黄豆、玉米,刨去种子、灌溉、施肥等费用,基本剩不下几个钱。”说起鸡冠乡以前的苦日子,郑木红感慨良多。

  穷则思变。汪清人因地制宜,继承历史传统,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于是,经历了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靠天生耳”到20世纪70年代的“人工栽培”,从椴木栽培、袋料栽培、单片黑木耳生产到如今的“小孔出耳+棚架晾晒”的生产工艺,汪清黑木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汪清县的黑木耳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木耳产业在群众中认可度很高,但以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均采用小作坊模式,出产的木耳量小,质量也参差不齐。“老百姓自己做的菌包成活率低不说,销路也成问题。”郑木红说。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汪清县从“建标准”入手,先后在全县各地建起了52家标准化菌包厂,实行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的菌包生产培养,大大提高了菌包成活率。

  菌包的问题解决了,汪清县还引进科研力量,不断开发、优化菌种,使木耳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更加完善。

  顺势而为,汪清又使出“绣花”功夫打造黑木耳产业链,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捧上了金饭碗。“以前种木耳有两怕:一怕培育菌种失败,二怕价格大起大落。现在大家都在农场干活,还有一条龙式的生产、销售服务,每个月收入也很稳定,没有什么风险和压力。”农场里像聂淑花这样的贫困人口还有很多,她们都成了木耳栽种的农业“老手”,在木耳的产业链上摆脱了贫困。

  “多镇一品”“数村一业”成支柱

  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区,毗邻日本海,受西伯利亚气候和太平洋季风影响,空气湿润,昼夜温差较大,属典型的冷凉气候。这样的地理特质,生产出来的黑木耳胶质厚、有弹性。且森林覆盖率达到88.79%,为黑木耳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天时、地利与人和,汪清“黑牡丹”绽放得越加艳丽,17家省州级重点龙头企业覆盖之下,已经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相关产品辐射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排排现代化的菌房、一间间规范化的车间,整齐地矗立于山水之间。这里,便是国内木耳从业者人尽皆知的桃源小木耳产业园。

  园区内,自动上下架机、无人AJA叉车……一台台设备,实现了生产机械化,将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菌包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这可能不是普通农民可以做到的。”公司经理文铁柱向记者介绍,比起以前“小弱散”的菌包培育,机械化、集中化生产不仅通过减少人工接触提高了“菌宝宝”的质量,更为菌家们提供了更优质的“致富种子”。

  作为汪清县重点打造的扶贫项目,产业园雇佣了20多位贫困人口。另外,企业每年按6%的比例上交收益,让群众共享红利。

  生产线上,实现了脱贫的闫翠莲正忙着挑拣木耳进行分类。她告诉记者:“自从进厂工作,我们天天跟城里人一样,准点上下班,手中有钱了,生活条件也好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作为汪清县黑木耳的龙头企业,我们要起到黑木耳产业扶贫‘压舱石’的作用,全力引导贫困户在脱贫的基础上实现致富。”文铁柱说,“除了分红,还有扶贫车间,上个生产季节共雇佣村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120人参与菌包生产及采摘,人均增加收入4000元。”

  一片片黑木耳被端上全国餐桌,那么生产木耳的菌包去哪儿了?为了保护绿水青山,汪清县把菌包回收当成大课题,在2016年引入上海一家企业,建设木耳菌渣再生资源工程项目。

  在汪清环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每年有20万吨废弃菌包经过处理后进入化肥池,被制成花卉、人参的肥料销往各地,销路十分紧俏。

  随着一些生态环保项目落地,这个长白山下的“木耳县”已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加工、废弃物处理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菌包培育、菌质检测、菌类种植、菌袋回收……完整的木耳产业链不断成熟。

  方寸直播间 卖出大效益

  “直播间里的家人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汪清县第一书记协会直播间。真品真事真实惠,代言产品靠得住,汪清味道,绝对劲道!”

  今年5月22日以来,汪清县第一书记协会的第一书记们,每天晚上都会轮流在直播间内为扶贫产品带货。今天轮到了协会会长、罗子沟镇西碱村第一书记任义。

  一串开场白后,任义直奔主题:“中国木耳看东北,东北木耳看汪清。我们这款黑木耳,是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大家看看,这木耳一面黑一面是毛茸茸的青瓦色,品质非常不错。泡发率达到了1:12左右,可谓性价比很高,喜欢的家人们可以在链接下单了!”

  随着任义精彩的推介,系统显示已有15人正在购买。

  这样的直播,第一书记们每天至少要做4个小时。“产品主要来自贫困户家种植的各类果蔬和扶贫企业生产的扶贫产品。”任义说。

  夜以继日,在第一书记的平台上,汪清扶贫产品逐渐有了好的口碑。黑木耳、罗子沟粉条、铁锅炭火瓜子、大坎子村干豆腐、拌饭酱……这些扶贫产品成了平台上的热销货。

  “直播间虽小,却连通世界。汪清黑木耳等扶贫产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开播至今,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40多万元。”任义告诉记者。

  汪清县与时俱进,依托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1个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4个镇级和1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汪清扶贫馆,全面形成“龙头电商管营销、服务站点管收购、贫困群众管种养”发展格局。

  2019年全县网络零售额实现4.3亿元,其中农特产品1.28亿元。

  经过几年攻坚拔寨,汪清人民实现小康之梦指日可期。如今的汪清,正以乘风破浪之势,愚公移山之志,朝着幸福美好新生活挺进。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