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积极稳健推进农村改革,盘活沉睡的资源资产,挖掘农村投资新洼地,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最大化释放改革红利。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要素”。重点抓好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改革。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回头看”,推进权证应颁尽颁,综合运用确权成果,分级搭建农村土地交易流转服务中心,探索有偿转让和退出机制,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宅基地上,总结九台区先行改革的做法,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探索宅基地置换、废弃宅基地处置等有效方式,不断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等农村闲置资产。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资产要素”。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三块资产”改革,今年基本完成全省试点任务。在资源性资产上,巩固清产核资成果,开展违规土地承包合同清理,纠正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明确集体资源性资产权属,增强资源要素流动性,不断盘活土地、水面、林地等资源要素。在经营性资产上,组织开展折股量化和赋码登记,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颁发登记证,为成员颁发股权证,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将村委会代行的集体经济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完善治理机制,不断激活金融产品属性,吸引工商资本共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提高经营性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在非经营性资产上,逐步将政府拨款、减免税费等形成的资产移交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界定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医疗器具、校舍等财政投入建设设施管护职责,进一步加强运营和管理,逐步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水平。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激活“资本要素”。吉林省以实施国家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采取综合措施,激活农村金融的血脉,打通农民干事的“钱道”。在支持体系上,构建完善了“三支柱一市场”体系,加快标准化基础金融服务站3000个,打造金融服务站示范点50个。加快推动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向参地、林权、草场权和设施农业等领域延伸。加快省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建设进度,上半年实现业务全流程运营。在担保体系上,加快构建“银保担”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在产品创新上,推动“土地贷”“大棚贷”“农机贷”等金融产品创新,推进“保险+期货/期权”试点,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下乡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