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沃野千里 生态为先——梨树农业调研之行有感

   日期:2020-09-16     来源:四平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568    评论:0    
核心提示:.TRS_Editor P{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
.TRS_Editor P{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

  生态效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现在已无需赘言,它早就深入人心,成为了行动的指针。作为东北大粮仓之一的梨树县,广袤的黑土地是其无比珍贵的土地资源,是其农业发展的立本之基。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梨树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考察调研过,曾指出这里的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要保护好土地资源。在梨树县八里庙村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习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在农业中的重要价值作用。应当说,科学种田、创新引领,是抓好农业生产的必备本领。

  这样优秀的典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得去实地感受感受,看一看他们在广阔天地里的大手笔大作为。在教师节这天,学校组织了全校性质的调查大团队,顶着时断时续的蒙蒙细雨,重走习总书记梨树行的主要路途,掌握第一手鲜活资料,丰富感性认知,启发理性思考。

  感悟之一,黑土地特别金贵,必须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珍惜它。据博士讲解老师讲,非常薄的一层黑土的形成时间,需要400年。而我们现在这种几十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破坏它,让它贫瘠或消失,是短暂时间就能做到的事情。2016年之前的那些时间里,由于风蚀、雨蚀、人为因素的破坏和侵蚀,黑土层减少了,变薄了,土地肥力严重下降,土地上的农作物很难长得茁壮、有品质,影响了粮食产量和质量。掠夺性的开发使用土地,让土地入不敷出,喘不过气来。而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既增加了种地成本,又使土地变得愈加板结和贫瘠,形成了恶性循环。意识到了这种耕作方式不能促进永续发展的弊端,2016年以后,梨树黑土地保护模式的研究探索行动开始进行。其原理就是运用玉米收获后的秸秆覆盖还田免耕的方式,增厚黑土层,增强黑土地肥力,使土地各种有机元素丰富,利于农作物的健康永续生长。五年来,梨树黑土地耕作方式的巨变,让黑土地休养生息,积蓄营养,农业成效显著。梨树黑土地保护模式,在全省全国逐年扩大影响,渐渐被广大农民所认可接受,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夏,习总书记来到这里,做出的重要评价,更增添了保护黑土地的信心和动力。梨树模式,已经声名远扬。我们参观结束后,又一辆大客车开了进去。据说平时接待各地参观人员的任务很多,可见这种耕作方式的改变,是成功的,也是可以推广借鉴的。土地上的所有农作物,关系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牢不牢固的问题。对土地的至高尊重,从古至今一直是我们的传统,即使到了信息时代,这一点也没人敢轻视。黑土地是土地中的珍品,必须更加爱护珍惜。

  感悟之二,种地也需要用脑用心,运用科技。现在种地,不像以往春播夏耘秋收都一样劳作强度和收获数量了。种地人的思想观念如何,使用高科技农机与否,都直接决定着土地产出成效。一样的土地,产量质量不一样,是常有的事情。种地,也分看谁种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种得好的。从人民公社集体耕种到分产到户单干、调动农民积极性,再到土地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地的方式在分分合合中变化着,但变化的总体方向是有利于农民的切身利益。自己种与交给合作社专业种田人相比,各有各的特点。自己种什么,自己说了算,比较自由,独来独往。合作社种地要进行市场分析研判。科学种田,一条龙的机械化生产,是他们的强大优势。农民是最讲究实际、最会计算成本利润的人,他们知道如何选择。靠天吃饭的农民生计,不这样做也确实不行。看过流转先行者的成功范例,经过权衡取舍的抉择,农民们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土地入社,每年会有一笔流转租金。从土地劳作中获得自由身的农民,可以到合作社里打工或者外出务工,又可以赚得一笔工钱。一年有两笔收入做保证,农民生活有了很大起色。合作社把土地聚拢在一起,便于大规模种植特色产品,便于大规模使用高效农机设备,合作社也受益。于是,农民与合作社共赢共生。所以,今天头脑不灵活,身手不勤劳,不会使用高科技耕作设备,这样的农民不能算是真正会种田的农民了。做什么职业,都有保质期,不想自己过期,就得不断充电学习。

  感悟之三,敬佩那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业科研专家和科技工作者。梨树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充分借助了中国农大、吉林农大等科研院校、研究机构的外脑力量。如果单凭农民自身的力量,很难取得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很难在国内农业现代化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试验与推广的有效衔接,是取得显著成就的好办法。我们看了一块地,它是一块农科院的实验田,坚持用覆盖免耕的方法耕种了17年。讲解员说,这块地17年没有拉出过玉米秆。玉米秆都是在收获后被截成段,铺在地里。经过腐烂变成腐殖土,回馈给黑土地,这就是藏粮于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了肥沃的黑土地,不愁土地不长出好粮食来。而让农民接受这种科学耕作方式的人,就是这块地的使用者——农业研究科技人员。他们用自己多年的试验成果,获得了农民的信任和认可。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理论发挥应有的价值,这是务实的理论研究者们做出的功绩。

  人类离不开土地,土地供养着人类。为了永续发展,生态先行是必备的理念。难得的肥沃黑土地,勤劳朴实的东北农民,在对接外界需求中,越来越寻求“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也在联合发展中壮大着三农的勃勃生机。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