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佤族自治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统筹谋划、精准发力,加快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制度机制等方面有机衔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贫困群众“饮水难”“出行难”“用电难”“通网难”等问题。累计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19件,投资3320.81万元,解决1.41万户7.3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投资24亿元建成公路310条1700.46公里,行政村到乡(镇)、到县域100%通硬板路;投资电力设施1.8亿元,实现全县10个乡(镇)、93个村(社区)100%通动力电;投入通信网络建设资金8540万元,实现全县93个建制村(社区)、卫生室、学校100%接通有线宽带网络。
提升住房保障水平,重点以“四类重点对象”为主,统筹兼顾“非四类重点对象”,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累计投资20.11亿元,完成危房改造21888户,整合兑付农危改补助资金8.19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376户,原址拆除重建D级危房19644户,改造加固C级危房1485户,保护修缮提升77户传统民居,政府兜底保障682户。
以产业富民为重点,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做实产业转型升级文章,积极探索集约化、组织化模式,以乡镇为基本作战单元,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格局推进辣椒、沃柑、黑木耳、羊肚菌等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短、平、快”特色种养殖业,并呈现遍地开花势头。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92亿元,巩固提升甘蔗园12万亩,产值达2.77亿元;茶园11.6万亩,产值2.29亿元;建设河南中烟“黄金叶”高端品牌核心原料基地2.04万亩,烤烟收入8070.7万元。同时,大力发展以生猪、高峰黄牛和土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巩固提升橡胶、核桃、魔芋、生物药业、竹木等传统产业,目前全县有10个龙头企业,286个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全覆盖,农业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1399户42474人年人均纯收入4931.56元。全省最大年产1600吨CTC红碎茶生产线建成投产,实现茶叶农业产值2.3亿元。持续打造班老“佤鸡”、勐来“佤蜜”、糯良魔芋等“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全县9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有89个。
发展电商旅游产业促脱贫。加快电商消费扶贫步伐,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85个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成县物流分拨中心,85个电商服务站点均具备物流快递收寄基础服务。目前,共有10户企业和个人入驻电商中心,363种农特产品进行线上销售。持续发展旅游产业扶贫,累计投入旅游扶贫资金4.19亿元,先后重点打造勐来乡勐来村、崖画寨、翁丁村、勐董社区葫芦小镇、国门新村、勐省芒阳、班洪特色小镇等旅游示范乡村、沿边旅游村寨、沿边旅游景区和沿边旅游线路。引导农民以资源、资产、资金“三资”入股参与旅游开发,扶持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农家客栈和农家乐,培养一批工艺品制作、土特产品经营、民族歌舞表演和民俗活动表演乡土人才。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2.6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7.17亿元。
实施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公益林保护与天然林保护、木本油料提质增效、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生态护林员等各项政策,促进适宜林业生产条件的贫困户增收脱贫。累计兑现各类生态项目资金2.83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7678户2.84万人,补偿资金5088万元。发展林产业125.66万亩,组建林业生态专业合作社7个,选聘生态护林员870人,人年均补助8400元。建立“六长”工作责任制,坚持治水、治山、治污、治乱并举,对石场、沙场、砖厂进行全面清理整治,严防死守生态红线。
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和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宜居乡村46个、“百村示范千村整治”57个,乡村振兴示范点59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7个、乡村治理示范点24个。通过环境综合治理,抓好“人畜分离、改厕改灶、种花种菜”,着力解决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累计实施人居环境项目119个,总投资3.1亿元。建成卫生公厕830座,无害化卫生公厕392座,卫生户厕1.233万座;完成自然村组道路硬化70万平方米,入户路硬化19.5万平方米;为275个自然村安装村组路灯7475盏;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0%,村庄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5%以上。251个自然村生活污水实现有效治理。全县累计建成美丽乡村184个,洁净村庄567个,洁净庭院7952户,鲜花盛开村庄29个。其中,被评为省级美丽村庄3个、市级美丽村庄1个、县级美丽村庄1个。2020年3月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表彰为2019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通讯员 肖娴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