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团队选育的“八月香”稻米在金山开镰,成为了上海市场最早上市的地产大米,这意味着上海市民能够比往年提前近一个月品尝到地产新大米。同时,这也是上海十五年来选育的第一个“一级优质米”。消息一出,“何时、何地可以购买”成了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8月26日,收购销售“八月香”的天谷米业在“农科精选”等线上平台开放预售,预售当天即全部售罄。
“八月香”在上海市场首战告捷,对于罗利军团队而言无疑是个振奋的好消息。这意味着团队七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更意味着将有更多人看到节水抗旱稻这一以“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绿色健康”为选育目标,综合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新型优质栽培稻。
【初心】
改善农业面源污染
“或许在很多人印象中,河道污染多与工业生产相关。但其实在一些工业并不发达的地区,中小河道污染也十分严重。这让我们意识到,水田种植带来的农业污染不容小觑。水田种植不仅大量消耗宝贵的淡水资源,随着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不断增加,面源污染问题也将愈发严重。”基因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余新桥的一番话道出了团队选育节水抗旱稻的初心,期望通过减少水田种植,改善上海乃至全国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农业生产中,耗水量最大的便是水稻生产。据统计,我国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70%以上,其中水稻生产占农业用水70%。由于水稻品种对水分过度依赖,水稻在生产过程中需长期保持水层,伴随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排入河道后,便会形成面源污染,且长期淹水的生产环境还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因此,要解决水稻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首先便是让水稻脱离对水分的依赖。传统概念里,不过度依赖水分生长的栽培稻被称作旱稻,虽节水抗旱,适种性广,产量却远低于水稻。
品质、产量与节水抗旱能否兼得?科技或可破题。
凭借多年对水稻遗传资源的研究,罗利军提出发展“节水抗旱稻”的理念。在广泛研究比较各品种的耐旱性、避旱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后,通过”水旱稻杂交育种”的方式,逐步在水稻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引进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兼具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节水抗旱稻由此诞生。
据统计,在通常灌溉条件下,其产量、米质与水稻基本持平,但可节水50%以上;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节水抗旱稻因具有较好的抵抗干旱的能力,产量可保持稳定。最重要的是,由于告别了水田漫灌的生产方式,稻田施肥量大大减少,一些主要通过水体传播的水稻病也将不复发生,生产过程至少可减少30%化肥、农药的施用,甲烷排放量也缩减80%以上,对环境十分友好。
节水抗旱稻的横空出世,在稻米产业实属重大突破。2005年起,节水抗旱稻的研究陆续获得两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更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几年,随着“沪旱61”“旱优73”“八月香”等一系列优质节水抗旱稻品种相继推出,涵盖了籼型常规、籼型杂交、粳型常规、粳型杂交4个系列。因适应性广、产量有保障,不仅在我国广泛种植,还走出了国门,在一带一路国家示范种植。
【推广】
凸显生产优势 打破农户固有认知
上海农业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节水抗旱稻虽由上海专家团队选育,却早已走出上海,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旱优73”在安徽省年推广面积近200万亩,成为长三角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三系”杂交水稻。
然而,受传统耕作习惯影响,节水抗旱稻在推广初期还是受到了不少阻碍,农户普遍对这一颠覆性的生产方式接受度不高。且一直以来,节水抗旱稻究竟属于水稻还是旱稻的疑问让这一品种定位尴尬,直到2015年,农业部正式颁布《节水抗旱稻术语》、《节水抗旱稻抗旱性鉴定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节水抗旱稻才被正式认定为水稻、旱稻以外的另一新型栽培稻品种类型。
但这并不妨碍罗利军团队对这一系列栽培稻品种的全力推广。即便不从环保角度考虑,仅凭节水抗旱稻“节”的特性,也能以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让这一系列品种逐步受到农户重视。
“水稻水稻,没有水怎么能叫稻?”最需要打破的,便是传统农民对栽培水稻种植模式的固有印象。没有农户愿意尝试,罗利军团队便走入村镇,通过在乡村设置示范点种植的方式,以点带面,让农户近距离感受节水抗旱稻的生产优势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以“八月香”为例,通过直播旱管的种植方式,生产过程减少了50%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每亩稻田可节省300元以上成本。且因其八月就能上市的“早熟”特性,还能完美避开传统水稻生产中秋季稻飞虱的侵害,实现“虫口夺粮”,为农户守住“钱袋子”。
而“旱优73”作为最先在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完成审定的节水抗旱稻品种,经测算,每亩稻田的生产成本较普通水稻降低400元左右。
原来,节水抗旱稻的“节”不只是体现在对用水、施肥、施药上的节省,其适合多种种植模式的特性,还能在生产环节省去不少人力成本。据余新桥介绍,“旱优73”等节水抗旱稻既可以像一般水稻那样育秧移栽、水种水管,也可以像小麦一样旱地直播、旱种旱管。“旱种的好处明显,不需要精耕细作,省却了育秧和翻耕的环节,至少每亩节省2-3个人工。”他还告诉记者,配合特定农业机械的使用,通过覆膜除草的方式,可以做到播种、耕地、施肥、除草一次完成。“以农业废弃物制成的可降解薄膜可根据生产需要调整降解时间,不需要人工揭膜,还不会对土地造成污染。”在农业用工难的当下,省力化生产也让节水抗旱稻优势明显,加速扩大种植面积。
【突破】
让节水抗旱稻 具备更多优势
虽然节水抗旱稻源于上海,走向了世界,但在上海地区的种植推广面积却并不算大。一方面,上海水系发达、降雨多让本地农民产生了“上海农业不缺水”的传统认知。另一方面,上海消费者追求稻米品质与口感,让农户担心“节水节肥”后的稻米品质会受到影响。尽管“旱优73”已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米食味品质金奖,但想要改变上海农户的种植布局,还需具备更多亮点。
为改善上海环境污染选育的节水抗旱稻,必须得到上海市场的认可。
罗利军团队意识到,打开上海市场,必须针对上海地区消费特点选育出更具特色的节水抗旱稻品种。
考虑到上海消费者喜爱尝鲜的特点,2013年,团队决心选育一款兼具生育期短、品质优、产量稳定、节水抗旱特性的新品种。
“生育期短意味着难以摄取足够养分,出穗期正值高温天,灌浆速度过快会对米质产生影响。”余新桥解释,在水稻生产中,“早熟”与“优质”,“生育期短”与“产量高”是两对较难突破的矛盾体。“但我们偏要迎难而上!”这就意味着在亲本的选择上,需要有更明确的针对性,需覆盖“生育期短于110天”“优质一级米”“高产”“节水抗旱”“抗稻瘟病”等一系列特性。
选出符合目标特性的4个亲本,通过交叉育种,两年后可以获得一系列杂交品种。但这对于新品种选育而言只是一个开始。团队科研人员还得通过田间对稻谷表型观察结合实验室内的分子检测,从上万个单株中,初选出符合选育目标的品种,并通过长达4年,往返上海、海南两地的6代栽培,逐步“留住”目标特性。待特性稳定后,还要好中选优,进行为期2年的区域试验与1年的生产试验才可能最终通过审定。
选育“八月香”的七年间,余新桥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田间观察就是在往返各地的路上。不仅要时常往返上海与海南两地进行繁育工作,还要利用江西井冈山、湖北恩施、浙江安吉、安徽阜阳等多地鉴定平台,做稻瘟病与抗旱性筛选。
最终,集合所有亲本优点的“八月香”在层层筛选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到了区域试验阶段。作为上海15年来首个选育的“优质一级米”,“八月香”不仅米质佳,香味也十分出众,是类似泰国香米的“爆米花香”。据米业公司回访统计,首批消费者品尝后,近80%消费者有回购欲望。
【成效】
让市民欣喜 更让农民满意
不论如何,能在八月的尾巴品尝到新大米已足以让市民欣喜。这份欣喜通过预售期平台的购买数据便能体现。预售没多久,“农科精选”平台已抢购一空,购买最多的用户一次下单500份。这样的成绩在天谷米业的负责人甘炜看来,完全在意料之中。“稻米作为农产品,新鲜度绝对是卖点之一。八月上市能够填补过去上海市场没有新米的空缺,必定会受到消费者欢迎。”甘炜表示,自己在十年前就已开始关注节水抗旱稻,也陆续收购过其他品种,市场反响都不错。得知这个品种八月就能上市,马上有了收购计划。
2020年,“八月香”尚处于区域试验阶段,种植面积并不大。2021年进入生产试验阶段后,将在沪郊部分合作社适度扩种,扩种后的稻米也已被天谷米业等米业公司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提前预订。
这份让上海市民欣喜的“早”与“鲜”,在本地农户眼里还是实打实的“增收”。
普通水稻种一季收一季,八月香采用再生稻技术,一次种植可收获两季。“不需要另外施肥打药,只需要在八月头季稻收割时留20厘米左右的稻茬,十月底就能收获第二季。”余新桥介绍,再生稻技术经反复试验,两季产量稳定,通常第一季稻亩产量在500公斤左右,第二季稻还可收获200至250公斤,总产量高于常规粳稻。
但更吸引本地农户的是,“八月香”生育期只有105天,比常规粳稻提前了50天收割,留出的茬口可以种植其他诸如草莓、蔬菜等经济作物,旱地栽培的模式更可与果树套种。“之前我们合作社已种植节水抗旱稻,节本增收明显。这个品种生育期短,八月中旬完成收割后,腾出的地刚好赶上种植草莓,能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值。”上海末农果蔬合作社理事长孙鹏在参加“八月香”田间观摩会后已决心调整种植布局,现场与基因中心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在明年大面积种植“八月香”。
据余新桥透露,八月香只是基因中心选育的优质特早熟节水抗旱稻系列品种之一,明年起还将有一系列“早”系品种陆续上市,品质都在“二级米”及以上,稻米外观、口感不一,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以节水抗旱稻为主的绿色超级稻将成为未来国内稻米种植的趋势。我们团队也会持续努力,选育更多环境友好、产量稳定、绿色健康的节水抗旱稻品种,为端牢中国饭碗尽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