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宾阳县大力培育“古辣香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企业,充分发挥“古辣香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块“金字招牌”的品牌效应,发展地方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切实做到借助“一个地标,带动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通过深入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品牌战略等有效举措,真正让“古辣香米”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发挥品牌效应 助推脱贫攻坚
古辣香米于2017年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古辣香米”不仅代表着古辣香米的名称标识和质量标志,更是宾阳农业品牌的特色标识和无形资产。近年来,宾阳县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引领作用,继续保持古辣香米产品质量特色,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带动全县优质稻特色产业发展,助推贫困户增收。
鼓励企业申请使用品牌。为扩大“古辣香米”品牌影响力,宾阳县动员全县米业公司积极申请使用古辣香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目前,宾阳县共有广西新禾米业有限公司、广西南宁市宾阳县聚丰米业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通过“古辣香米”产品检验和材料审核,县内的鸿发、鑫来、鑫开等较大型大米加工企业正有序申请加入用标行列。
提升“古辣香米”品牌质量。宾阳县积极与广西大学农学院合作组建农业专家大院、共建产学研基地,共同致力于“古辣香米”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并引进推广优质水稻新品种,同时建立“公司+合作社+科技+良种”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测土施肥配方、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购销”的标准化绿色栽培管理,致力解决目前宾阳县水稻传统栽培中存在的产量低、米质差、农残超标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实现了水稻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和高效生产。
宾阳县扎实推进水稻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古辣香米”产业升级发展,推动“古辣香米”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不断激发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带动相关产业线上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据统计,宾阳县2020年第一批产业奖补项目种植优质稻产业共11928.96亩,奖补金额达692.7606万元,带动2778户贫困户,惠及贫困人口10852人。
壮大香米产业 拓宽增收渠道
在发挥“古辣香米”产业扶贫效能的过程中,宾阳县注重产业发展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多举措带动产业沿线贫困户脱贫致富。
突出创办产业示范基地。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发展理念,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宾阳县共投入资金16230万元,建设了面积154275亩的宾阳古辣香米产业示范区。该示范区共引进和培育了6家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引导成立6家专业合作社、4家农业综合服务中心、3家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专业组织,截至目前,示范区企业销售总额已超2亿元。为延长“古辣香米”产业链,宾阳县还配套建设有工厂化育秧厂房2000平方米(生产线3条,生产能力覆盖大田2万亩/造)、大米加工厂2家(年加工能力8万吨),配备烘干机24台,机械插秧机、拖拉机、耕整机1687套,统防统治无人机4台套,联合收割机79台,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按照“集体所有、市场导向、改革创新、因地制宜、村为主导”五大发展原则,宾阳县鼓励支持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成立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家庭农场,采取“合作社+现代农业公司+农户”“集体+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机制,实现特色产业规模经营,最大限度发挥农业资源的效益和作用。目前,已累计发展家庭农场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3家。
优先安排贫困户在产业示范区、古辣香米种植基地、大米深加工企业就业,是宾阳县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的途径,该县积极指导号召全县“古辣香米”各加工企业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融合乡村旅游 共奏富民之歌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宾阳县依托现有自然资源,成功打造了宾阳县古辣稻花香里旅游区等一批农旅产业,通过发展农旅产业,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宾阳县将古辣香米产业特色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开发相结合,打造了集观光旅游、采摘体验、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稻花香里旅游区,先后举办3届稻田文化艺术节,共吸引游客60多万人次,旅游收益达105万元,带动了一大批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此外,稻花香里旅游区为所涉及行政村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这笔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经过合理分配后,反哺各自然村,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及繁荣村级文艺活动,让贫困群众也能共享旅游扶贫发展成果。据统计,稻花香里田园综合体项目共辐射4个自然村、185户贫困户,直接带动107户贫困户参与种植优质稻581.13亩,年产值达83.68万元,年增值33万元,贫困户年增收约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