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挖出“土黄金” 绿野冒“新芽”

   日期:2020-09-1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318    评论:0    
核心提示:.TRS_Editor P{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
.TRS_Editor P{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

  9月清晨,临湘市羊楼司镇新屋村渐渐苏醒。迎着晨风,方君骑着电动车穿过修缮一新的乡村小道,来到待采摘的毛豆地前。

  “5时50分,开工了。”在工作群打完卡,村民们开启了新一天的工作。半小时后,同伴们陆续到齐,毛豆地、红薯地、萝卜地里穿梭着村民摘菜的身影。

  种田务农变成打卡上班,让村民生活发生转变的关键,源于几年前诞生的“绿野星辰山野菜专业合作社”。

  新屋村地处湘北门户,青山环抱、溪流清澈。满怀干事创业之心的大学生村干部李黎到村之后,就想从田地里挖出“土黄金”。

  小伙子是个行动派。2011年,他无意中吃到当地村民的餐桌小菜“黄精苗”,立刻产生了兴趣。这种根茎入药、嫩苗味美的野菜不正是自己寻找已久的“土黄金”吗?凭着这个想法,李黎借来1万多元启动资金,包下3亩地种起菜来。

  正如他所愿,主打健康有机的农家特色菜迅速在城里打开局面。通过几年摸索,一个专供城市中高端市场的绿色农家菜品牌“绿野星辰”日益壮大。如今,他创办的“绿野星辰山野菜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原来大片荒芜的田地,如今成了瓜果飘香的绿色菜园,激发了新屋村的活力。

  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带动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李黎推出的“将幼苗送给村民寄养,回收村民农产品”合作模式,点燃了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信心。

  方君父母早亡,儿女尚小,两位哥哥智力障碍,全家6口人都指望着她的丈夫外出打工过日子。3年前,在村党总支部书记黎云昌的推荐下,方君成为首位在野菜基地务工,并加入寄养合作的贫困户。

  干着熟悉的农活,喂着合作社送的鸡仔猪仔,不仅解决自家吃饭问题,一年光工钱就有3万元,方君迎来了从未想过的好日子。2018年脱贫后,儿子有书读,哥哥病情稳定,方君把老房粉刷一新,还买了一台电动车上下班,“我今年赚的钱,比我老公还多呢!”

  去年,“绿野星辰”合作社年产值突破600万元,与全村48户村民签订农产品回收协议,20多位贫困户找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太阳渐渐爬上头顶,田里的采摘工作已经结束,合作社打包团队进入一天最忙碌的时候,同样热闹个不停的还有李黎的手机。除了市场商贩外,刚回乡和李黎合伙种菜的刘世齐也打来电话咨询。

  受疫情影响,在上海工作的刘世齐没再外出闯荡,“这几年村里大变样,黎书记和我说现在政策好,又有李黎这个好榜样,我在家包了20亩地,日子有奔头。”

  如今,新屋村不仅年轻人大有可为,曾经贫困的老一辈也赶上这趟开往“好日子”的列车。74岁的刘中汉在扶贫队员的指导下,一边在家学扎制竹扫帚,一边为合作社喂养鸡鸭。现在,光竹扫帚的网络销量每年突破3万元,勤劳肯干的他成了村里的脱贫偶像。

  夕阳为田野里的蔬果添上一层金黄滤镜,骑电动车回家的方君碰上刚送完菜的年轻伢子,免不了一番寒暄。刘中汉扎完客户订单里最后一个扫帚,起身给鸡鸭喂食。明天太阳升起时,又将开启新一天的美好。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