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都兰河村:善作“盐”文章

   日期:2020-09-02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188    评论:0    
核心提示:  蜿蜒的都兰河一路往北,在距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城15公里处转而向东,宛如一双手臂将铜普镇都兰河村“拥”进怀抱。

  蜿蜒的都兰河一路往北,在距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城15公里处转而向东,宛如一双手臂将铜普镇都兰河村“拥”进怀抱。盛夏时节走进都兰河村,和风习习,溪流潺潺,穿过绿荫环绕的乡间小路,可见白墙和砖混结构的院落错落有致,整洁宽敞的硬化水泥路直通各家门口,一幅新农村画卷入眼而来。

  种植花卉、制作盐雕、加工热敷盐、开办农家乐……村民变股民、村民变工人、村民变老板……都兰河村富起来了。

  村党支部依托茶卡盐湖旅游资源,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深挖产业集群优势,提高村民自我发展能力,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后续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如今,都兰河村不仅是脱贫户实现了人人参与产业发展,全村361户、1144人都加入到产业发展的新路上,有劳动力脱贫户人均年收入从2553元增加到1787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约31.24万元,都兰河村正从结构单一的种庄稼变成了以村集体产业为主、特色经营多元发展的致富村。

  集体经济 鼓起村民“钱袋子”

  “扶贫先扶志,我们要想办法提振贫困户的精气神。”如何带领贫困户、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摘掉贫困这顶帽子?为“撑起”村民和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都兰河村党支部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帮贫困户寻找脱贫门路,根据实际为村民“量体裁衣”,制定产业发展方案……

  “把调好的盐放入模具里,把模具每个角落彻底按实、以防止加热成型时出现不完整、粗糙现象……为了延长模具使用寿命,每次拿出盐雕后尽快把模具放入冷水中降温……你看,刻刀这样拿可以勾出更细的线条,造型也会更生动一点。”走进村里新建的盐雕加工厂,400平方米的厂房内人头攒动,盐雕老师正给20多名妇女细致讲解制作盐雕、雕刻、塑模和加工热敷盐袋的操作过程,展示台上摆放的人物、生肖盐雕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惹人喜爱。

  都兰河村第一书记高伟国介绍,随着茶卡盐湖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产品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而都兰河村原有的制作加工点已无法满足全县旅游市场的需求。为了提升都兰河村特色产业竞争力,2019年,都兰河村利用中央财政下达的50万元资金和浙江援青资金100万元,在村内建设了盐雕加工厂。

  “厂子就在我们村,在这里加工盐雕,每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既可以挣钱,又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在盐雕加工厂工作的村民张贵莲告诉记者。

  “一个熟练的劳动力一天可以做10多件小型盐雕,3天可以完成一件大型盐雕,算下来一天能挣70至80元。”高伟国说。

  坐在桌前,村民龚秀萍一边娴熟地雕刻刺猬一边说:“第一个月干活,动作有点慢,挣得不多,现在技术越来越熟练,5、6分钟就能完成刺猬和小乌龟的制作,一个月能拿三四千的工资。”龚秀萍脸上流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与龚秀萍一起在盐雕加工点的还有本村20多名妇女,这些妇女大多为家庭主妇,看到自家门口办起了加工点,便积极报名参加岗前培训并实现了就业。

  为了发展好盐雕产业,铜普镇因势利导,专门聘请了盐雕制作老师对都兰河村村民进行培训。帮扶企业还提供盐、微波炉等原材料和加工设备,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参与盐雕制作的积极性。2018年,该村盐雕加工收入达到9.6万元。去年,都兰河村与帮扶企业又签订了10万件盐雕生产加工协议,村集体收入达到14万元,农户户均增收超过2000元。

  曾经靠天吃饭的都兰河村村民,在摆脱了结构单一的种植业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路子。

  庭院经济 让致富路越走越宽

  漫步在树荫环绕的村庄中,盐敷袋、农家火锅、农家院等招牌林立,高伟国说:“我们鼓励村里有想法的人发展各类特色产业。”

  村民刘元德正在自家的农家乐前卸货,他告诉记者:“最近来的游客挺多,除了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每天还要到县城进货备料。”

  农家乐内热闹非凡,客人们围坐在明亮的铜锅前,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肴,香气四溢。老板娘张花香正在厨房准备当地特色农家饭。

  “当初开店时没想过生意会这么好,多亏了高书记带我们去考察学习,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店里每天都有好几桌人。”张花香说。

  “菜是自家地里的,像鸡呀、猪呀、羊呀都是从村里养殖户那买的。如今生活水平好了,各方面条件都上去了,冰箱、彩电、电灶、油烟机一应俱全,自从开了农家乐,每天六七张桌子都订得满满的,一个月最多的时候能挣2万多元。”刘元德开心地说。

  如今,都兰河村旅游“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已开办12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可实现经营收入40万元左右。通过发展“农家乐”,群众挣下了一份家业,日子越来越红火。

  “噜噜噜噜,开饭啦!”脱贫户童知红提着青菜,走向鸡棚。散养的土鸡如同听到集结令,扑闪着翅膀咯咯咯叫着来到跟前,争抢进食。

  “养了多少只鸡?”“已经养了几个月了吧,是不是可以卖了?”第一书记高伟国询问着。“去年,我们邻居养的鸡挺抢手,我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买回来400多只鸡苗发展土鸡养殖,没想到挣了3万多元钱呢,今年我又买了400只鸡苗,现在一只鸡也有2公斤左右了,这种农家土鸡卖得好着呢。”说起土鸡养殖的收益,童知红难掩喜悦之情:“自家放养的土鸡不投放饲料,吃的是自家种的有机菜,为此,鸡肉无公害、肉质好,城里人还专门开车来这里买呢。”

  投资小、见效快,发展庭院经济已逐渐成为增加村民收入、巩固脱贫成效的好路子。“我们依托县域旅游资源禀赋,以发展庭院经济产业为抓手,把扶贫‘输血’变成‘造血’。目前全县300余户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接下来,在种植的基础上发展家禽养殖,鼓励种养并行,让农牧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乌兰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局长尹君说。

  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后,思想观念也在慢慢转变,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大的期盼。

  信心满满 走向小康生活

  沿着巷道走进都兰河村异地搬迁新区,第一书记高伟国和党支部书记刘立君来到脱贫户马玉英的家中,只见硬化的院坝干干净净。屋内,舒适宽敞的房间、干净明亮的厨房,各式家具一应俱全。“最近病情好着没?还有没有什么困难?”刚坐下,高伟国便嘘寒问暖。原来,58岁的马玉英患有糖尿病和风湿性关节炎,儿子李桂山和孙女都是先天性糖尿病,治病让家里入不敷出。

  “还好高书记帮我办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二次报销,去年我们家看病的医药费都解决了。”马玉英十分感激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

  “驻村工作队对我们是倾心帮扶,我们自己不能拖后腿呀!”马玉英夫妇俩从手机、电视上了解到很多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他们暗自思量,为何不在自家门口搞点养殖呢?说干就干。2018年在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家购买了200只土鸡鸡苗,夫妇俩严格按照科学养鸡的方法喂养,鸡苗全部成活,获得散养土鸡的第一桶金!尝到甜头的夫妇俩去年又买了200只土鸡鸡苗,争取到了30万元的助农贷款。

  自从发展起土鸡养殖,马玉英夫妇俩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成天忙个不停,养殖规模一天天扩大,还养起了牛、羊等。“说心里话,党的扶贫政策暖人心,现在的日子过得亮堂堂的,我们干起活儿来浑身是劲儿,对今后的生活也充满信心。”马玉英感慨道。

  “产业扶贫帮助了那些想通过努力致富的贫困户,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在全村形成了鼓足干劲奔小康的良好风气。”高伟国说。

  如今,村容村貌整洁亮丽、人文风气积极奋进、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有这些坚实的脱贫成果支撑,都兰河村走向小康生活的发展脉络变得更加清晰。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