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一头牛牵出一条产业链——勉县漆树坝镇唐家坝村发展养牛产业小记

   日期:2020-09-02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344    评论:0    
核心提示:.TRS_Editor P{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5px
.TRS_Editor P{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font-size:12pt;}

  立秋后的清晨,天刚亮,张红永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张红永是勉县漆树坝镇唐家坝村一个养牛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提起这个牛场,张红永很激动。“2017年,漆树坝镇的帮扶干部在走村入户了解养殖防疫情况时,得知我养了20多头牛,便鼓励我成立合作社,还为我解决资金紧缺的难题。”他说。

  30多岁的张红永养牛经验丰富,头脑灵活,早年间曾外出打工。2007年他回家创业,发展养牛,从起初的一头牛发展成为全村最大的养殖户。

  张红永家所在的唐家坝村位于勉县南部巴山腹地,山大沟深,贫困面大。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上有关部门和帮扶单位经过深入调研,决定以合作社的形式,在该村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张红永成了发展这一项目的合适人选。于是,镇上便鼓励他成立合作社,把产业做大,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增收。

  2017年3月,在帮扶单位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机务段驻村工作队的指导帮助下,由张红永领头、61户贫困户参与的红永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到2018年底,一个由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67万元、占地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生态肉牛养殖场基本建成投运。

  张红永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运营,当年就产生效益16万元,为61户贫困户分红6.6万元。2019年,帮扶单位再度投资50万元,配备了一套专业的消毒防疫设施,一个年出栏肉牛100头的标准化生态养牛基地建成了。合作社的养殖效益也持续增长,当年分红7.93万元。

  合作社不仅为入股的贫困户分红,还为村里的贫困群众创造了领养、饲草供应、劳务服务、土地流转等多个增收途径,一头牛由此牵出一条带贫产业链。

  贫困群众杨桂芳今年74岁,儿子患有慢性病,为了生计,她也常外出做零工。村里的养牛基地建成后,她与基地签订领养协议,领了个牛犊自己喂养。半年后牛犊被基地称重购回,她赚了5000元。老人高兴地说:“有合作社的人提供技术指导,销售又不用愁,今后我年年都要领养牛犊。”

  在群众领养期间,养牛基地负责提供全程技术培训、疾病预防和急症处置等服务,免除了群众饲养的后顾之忧。像杨桂芳这样的领养户,村里还有13户。他们都可按意愿领养牛犊和母牛,养成后由基地称重回购,使基地和农户实现双赢。

  周自华现年50岁,他利用自家的地种植牧草。两年来,所收获的牧草除了自家牛(基地领养的母牛)食用外,剩下的全部卖给了基地。他仅种植牧草一项,每年收入就超过5000元。“种牧草比种庄稼简单,收益比种庄稼强得多。而且,我种植的玉米、稻草等可用作饲料的农作物,基地都收购了。这样的好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周自华说。据统计,2019年全村种植牧草的贫困户有22户,各户仅此一项的收入都超过3000元。

  除了种植牧草外,给基地提供草料也是贫困户增收的一大途径。张五英今年62岁,是个聋哑患者。自从她给基地供牛草以来,每个月都有收入。她的儿媳妇胡秀琴说:“村里荒山荒坡多,野草又旺,我们都是根据自己家里情况,利用空闲时间上山割草,然后卖给基地。我妈一个月光割牛草就能挣1100多元呢。”

  如今的唐家坝村,生态养牛基地正加快发展,贫困户的参与热情也不断提高,一个以肉牛养殖为核心的带贫产业链基本形成。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