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心连心,携手奔小康。自2018年京蒙扶贫协作开展以来,石景山区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宁城县携手并肩,共同担负起脱贫攻坚的政治使命和政治责任,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助力内蒙古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一次次精准对接,镌刻着攻坚克难的执着;一个个帮扶项目,彰显出同心协作的情谊。
“种植+养殖”带起草原新活力
位于呼伦贝尔市最东部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内蒙古自治区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
八月,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汉古尔河镇乌兰村的种植大棚里,一簇簇淡紫色的蘑菇正从地里冒出头来,这是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上一种特有的蘑菇品种叫紫花脸,它的颜色呈淡紫色,晒干后蘑菇的味道特别浓厚,是蘑菇中的精品。然而它对生长的环境非常挑剔,需要黑色的泥炭土壤和温暖潮湿的生长环境。为了带领全村贫困人口脱贫,该村党支部书记赵连波将紫花脸蘑菇的技术引入当地,从野生紫花脸蘑菇实体中提取母种,在试管中扩繁成原种或栽培种,然后用水稻为谷粒菌种培养制备紫花脸蘑菇菌种。技术掌握了,项目落地还需要资金,为此石景山区通过“京蒙帮扶”项目资金向该村支持30万元,用于建设紫花脸蘑菇种植试验区。如今,原本不易种植的花脸蘑已经成功实现人工种植并推向市场,让30余户达斡尔族贫困家庭从中受益。2019年,石景山区与莫旗政府签订了携手奔小康——特色农畜产品进京展销系列活动合作协议,加大受援地农产品推介力度,深化消费扶贫举措,推动当地农特产品在京销售渠道和消费市场,加快推动贫困群众增收增产。
登特科镇阿彦浅村是当地少数民族村屯,主要产业是养殖。传统的一家一户饲养模式在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帮助当地贫困人口脱贫,石景山区帮助阿彦浅村发展肉牛养殖业,实现畜牧产业化。该村养殖场从2018年立项建设,短短三年时间已初具规模并显示出良好的扶贫效果。肉牛养殖项目不仅促进了阿彦浅村养殖业发展,还通过优先雇用本村贫困户增加就业机会,目前已惠及村中贫困人数12户29人。
2020年,石景山区投资100万元支持莫旗宝山镇西宝山村建设大型生猪养殖项目。项目共分二期建设,一期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现已建成,投产圈舍10栋。计划2020年出栏育肥猪3500头。2021年二期完成扩建后年出栏达到10000头,成为当地的养殖龙头企业。
自2018年京蒙扶贫协作开展以来,石景山区和莫旗累计投入对口帮扶资金约1.21亿元,共设立175个项目,覆盖全旗15乡镇、220村,受益贫困户18624人次,全旗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5%下降到2019年的0.19%,2020年实现顺利“摘帽”。
“规模+产业”点亮脱贫新希望
日光温室大棚一座连着一座,一个村连着一个村,一个乡连着一个乡。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兴旺场景。今年6月,宁城县五化镇京蒙扶贫产业园区开工建设,项目所在的五化镇铜匠沟村是重点贫困村,有贫困户108户328人。由于地处西南山区,自然条件和基础条件较差,很难找到持续稳定的增收产业。今年,石景山区为当地争取到北京市级财政扶贫援助资金2200万元,用于建设占地600亩的温室大棚。项目让贫困户手中的土地实现了流转,让他们有了固定收入;还可以为本村带来每年近200万元的收入,可用于为公益性岗位设置、爱心超市建设及小型公益性设施建设等;同时,项目还可以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务工岗位,优先向贫困户出租,用于栽植蔬菜。
以做大做强当地设施农业产业为目标,石景山区帮助宁城县通过优势产业不断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建成日光温室大棚超1600亩,带动2200多名贫困群众增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二道沟村位于内蒙古宁城县八里罕镇西部山区,原始生态保护良好,气候十分适合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2019年至202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为当地投入120多万元,帮助当地增加经济中药材苗木种植面积,将其升级打造为二道沟村中药材扶贫产业种子种苗基地。目前,二道沟村种植中药材面积已达457亩,预计2021年底,可实现纯盈利400万元,带动全村29户104名贫困人口脱贫。
京蒙扶贫协作开展以来,先进的发展理念、丰富的帮扶资源、多元的社会援助源源不断汇集到宁城大地,产业合作、人才培训、教育医疗、劳务协作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扶贫协作的模式不断升级,共同富裕的“新苗”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