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点对点”帮扶,就业培训热火朝天,扶贫车间有条不紊生产,公益性岗位兜住“民生底线”……行走在津城和镇街,随处可见群众忙碌的身影。
江津区人力社保局坚持在精准建立台账、精准帮扶就业、精准培训技能、精准落实政策等方面主动作为,下足绣花功夫,建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稳岗扩岗、技能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区1.1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占2019年底贫困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107.2%。
今年,江津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江津区人力社保局围绕“家门——车门——厂门”,采取包车、专列等方式,通过实施分组编队、行前提醒、准备物资、出发签到、途中衔接、抵达对接等“6步工作法”,提供专车服务,帮助1800余名农民工安全顺利返岗。
走得出,也留得下。家住朱杨镇桥坪村的熊德贵现年58岁,2020年从广东东莞某制衣厂回津务工,由于年龄偏大加之有风湿病,返乡后再就业难度较大。在朱杨镇、江津区就业和人才中心“一对一”岗位对接帮扶下,熊德贵成功在某食品有限公司实现再就业。
今年来,江津区人力社保局建立了“区级部门+企业+镇街+村(社区)+贫困户”的多方联动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做实就业服务,搭建起企业和贫困群众的就业金桥。2015年以来,江津区人力社保局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全国助残日等活动。每周四常态化举办现场招聘会,在各镇街举办“小而精”的扶贫专场招聘会。开发“江津就业”微信平台和江津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疫情期间开通线上直播招聘,实现线上线下双向招聘,畅通用人单位与贫困劳动力对接渠道,提升精准匹配度。
江津区人力社保局还通过镇街网格化普查、电话回访、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采集区内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培训需求,加强与区内用工企业对接,精细做好企业用工信息的分类整理和筛选工作,定期将岗位推送给各镇街、村(社区)。同时,“点对点”短信推送到贫困手中,及时做好贫困劳动力就业跟踪帮扶。
“要不是参加政府举办的就业技能培训,这两年可能还在家闲着。”柏林镇华盖村贫困户汤相福谈起就业培训仍然心怀感激。很多年来,没有一技之长的汤相福一直在家务农,收入微薄。2018年,汤相福看到了柏林镇发布的免费技能培训信息,便报名参加了“江津职校2018年第一期重庆市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专项培训”, 让她学会了烹饪和清洁技能。现在,汤相福凭技能外出务工,月收入4000余元,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自脱贫攻坚以来,江津区人力社保局将技能培训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摸清培训需求、整合培训资源、提升培训实效,建立健全就业扶贫培训工作体系,有效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不断提升就业扶贫培训实效。目前,全区已累计培训建卡贫困劳动力4200余人次,覆盖全区30个镇街。
为满足培训需求,江津区人力社保局在上级培训目录的基础上,结合区内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增设花椒种植、富硒特色菜制作、乡村旅游等区级特色专业,形成“市级规定目录+区级特色项目+镇街自选项目”培训模式,建立“订单式组织+菜单式培训+工单式就业”的机制,实施“理论授课+实操练习+观摩学习”的教学方式,组织培训机构送师资、送设备到贫困人员较为集中的镇街、村社“送教下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把培训班开在家门口,吸引贫困人员克服务农、照顾家人等困难主动参加培训。同时,开设市场需求较大、就业门槛较低的养老、育婴、餐饮等专业培训,做到贫困人员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实现应训尽训。
“都是手上的活路,干着不算累,最开心的是10多分钟就能走回家里。”49岁的聂永莲以前在重庆市南岸区做家政服务,返回家乡石门镇李家村后,在石门镇李家村食用菌基地就业扶贫示范车间上班,变成了村民眼中的“上班族”,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就业扶贫示范车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销”的经营模式,在李市镇、贾嗣镇、蔡家镇、柏林镇政府的支持下,流转了2500多亩土地,建立辣椒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143户450余人参与种植,实现季节性增收。
近年来,江津区人力社保局按照“政府+企业+市场+贫困户”的思路,紧盯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凝聚政府、市场、企业、群众多方力量,围绕区内一、二、三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引导技能门槛低、增收效果好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型企业申报创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目前,已在嘉平镇、白沙镇、支坪镇、慈云镇、石门镇、鼎山街道6个镇街分别创建了汽车座套配件加工、制衣、种植、食品加工等6个就业扶贫示范车间,吸纳27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为贫困劳动力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平台,让贫困劳动力变成产业工人。
为激励区内更多村镇企业积极申报创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有效发挥就业扶贫示范车间带贫益贫作用,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岗增收,江津区人力社保局在上级政策的基础上,会同区扶贫办、区财政局制定了区级补助政策,对评选认定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的,按照投资金额的10%给予创建主体一次性最高20万元的建设补助,连续开展3年绩效评估,每年给与创建主体最高10万元的奖补。目前,已落实一次性建设补助资金91.8万元。
“这两年我和媳妇生病,花光了所有积蓄,是国家及时资助我,报销医药费,免娃儿的读书费、补助生活费,还给我提供在公益性岗位上班的机会,每年工资收入有6000元,让我在保证收入的同时还能照顾孩子。”石蟆镇的龚华感激地对笔者说。据了解,疫情期间,龚华主动承担村里的消毒工作,查询登记村居来往车辆,参加志愿服务队帮助隔离在家的村民采购、配送生产生活物资,协助村干部排查流动人员,在战疫中贡献了一份力量。
江津区人力社保局立足实际,把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之一,坚持按需定员,统筹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每年组织镇街开展摸排,对符合公益性岗位安置条件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积极开发村道清扫、河道管护、护林防火、临时性防疫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兜底解决难以通过市场化就业的建卡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同时,从招用计划、人员报名、资格审查、签订合同到正式上岗,都建立严格招用制度和考勤管理制度,杜绝过程中出现优亲厚友、顶岗、替岗、吃空饷现象。目前,全区公益性岗位已累计招用建卡贫困劳动力1131人。
“下一步,我们将在‘稳就业、保就业’方面持续用力,建立长效机制,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精准做好就业帮扶服务,让更多建卡贫困劳动力长期稳定就业,通过技能实现就业、多渠道拓岗就业、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为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江津区就业和人才中心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