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8月就能吃到新大米?8月18日,记者在金山廊下看到,200亩“八月香”示范田长势喜人,金黄的稻穗在风中摇曳。随着收割机在田间穿梭,闻上去有“爆米花香”的新大米即将上市。闻讯赶来的米业公司,纷纷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向种植户预订了明年的“八月香”。
同一块耕地播一次种,就可收获两季水稻
米粒细长、晶莹透亮的“八月香”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最新选育的极早熟新品种,其全生育期只有105天,比上海常规粳稻提前了50天收割,正好避开了病虫害高发的9月中下旬。
“别看生育期短了50天,‘八月香’经国家稻米品质检测中心检测,各项指标均达一级优质米标准。这是上海本土近15年来第一个推广应用的‘一级米’。”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告诉记者。
上海的水稻一般种一季收一季,而“八月香”的头季稻收割后,亩产可达到500千克,采用再生稻种植技术,10月份可以再收一季晚稻,亩产大约250千克。如此一来,同一块耕地只要播一次种,就可收获两季水稻,亩产累计750千克,远超常规粳稻的产量;或采用“稻谷+蔬菜”的种植模式,利用空出的茬口时间种植蔬菜或西瓜,相比传统水稻种植模式,也能大幅提升经济效益。
“‘八月香’属于节水抗旱稻,被农民们亲切称为‘不用栽的水稻’。”一到夏天,罗利军每天都穿着印有“节水抗旱稻”的T恤四处奔忙。一般的水稻往往需要精耕细作,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原创的节水抗旱稻是一种绿色生态稻,既可以种在旱地,无需插秧,也不用泡在水里,因此种植过程中可以减少约50%的化肥和农药,以及80%的甲烷排放,每亩稻田的成本差不多可节省200余元。
好不好吃?关键得看食味指标
上海市民喜欢尝鲜吃新米的人不少,但本地水稻一般10月底收割,最快的也要到10月上旬。为让上海市民更早吃上可口的新米,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科研人员前后忙活了七八年。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水稻的生育期短,本就意味着难以摄取足够多的营养,出穗时正值高温,水稻灌浆速度快于常规品种,对米质而言更是一道‘坎’。还要保证高温下的结实率,更是难上加难。”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副主任余新桥皮肤被晒得黝黑,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呆在田间。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高招”,只是在上万个排列组合中,一步步地找到目标基因。
每一个基因资源都需拿到田间做筛选实验,为了在矛盾中寻找到平衡点,科研人员只能在田间多下功夫。抗稻瘟病鉴定,他们去了江西井冈山和湖北恩施;抗旱筛选,他们去了浙江安吉;为寻找分蘖能力强的品种,他们又去了安徽阜阳。这支育种队伍一年到头几乎都在地里,就算到了冬天他们就去海南,别人是去看海,他们依然在种地。
千粒重、穗实粒、有效穗,这三个数字相乘就是一亩地的产量。科研人员一直在和这三个数字“较劲”:高产品种千粒重一般28克上下,但“八月香”得降到23克,否则米质达不到一级。如此一来,有效穗就要增加……
“就算米质达到了一级,口感也不一定好,关键还要看食味指标。”余新桥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上海市民喜欢吃香米,比如泰国米大多数就属于“爆米花香”。为让“八月香”吃口好,科研人员也一直在与食味指标“较劲”。碱消值低,饭冷了才不硬;胶稠度高,饭才有弹性;最有挑战性的是直链淀粉含量,它容易随着温度而变化,直链淀粉含量低,米质才软,但又不能太低,否则煮出来像稀饭。
平日里,在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各个基地,最“激动人心”的一幕,莫过于试吃了。十几个电饭煲,标上号码,一字排开,最受欢迎的得分最高,得分低的就被淘汰出局。最让科研人员自豪的是,“八月香”的食味指标得到了“90分”,只比最高分的一款粳米少了一分,是目前全国籼稻品种里最高的。
“八月香”飘,来一碗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