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农业大市,四平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农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四平特色的粮食主产区重粮兴农发展道路。2019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91.64亿斤,较上一年增产5.52%,实现“十五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单产水平多年位居全省和全国前列。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虽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四平市粮食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但要真正把“饭碗”端稳、端牢,必须守好“命根子”。四平市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建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及结果发布等制度,提高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通过深入实施保护性耕作、风蚀治理和水蚀治理等技术措施,使全市黑土地的土壤养分状况、理化性状得到改善,耕地质量等级明显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也有明显的提升,全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比2010年提升了1.22等。2019年,四平市建立监测点28个,结合耕地质量评价工作,进行全覆盖监测通过取土、化验、调查与评价,进一步加强对耕地的监测与保护,有效提升了全市耕地质量,为保障全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是吉林省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代表,自创建以来,共计辐射219个村、83981户农户,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肥沃的黑土地,广阔的玉米带,作物长势喜人,一眼望不到边。这片黑土地的肥沃得益于一种保护利用黑土地的绿色种植技术——“梨树模式”。
“从2007年起,梨树县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集成创新技术,探索出玉米秸秆覆盖还田的免耕播种技术,让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也为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介绍说。通过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田间生产环节机械化,实现全程机械化的技术体系,从而率先解决东北黑土区玉米连作、秸秆焚烧导致的土壤退化以及衍生的环境问题,是对耕地质量保护最直接、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最容易被农民接受的秸秆还田方式。
十余年来,东北四省区的不同土壤类型区域建立了10个工作站、100个试验示范基地,“梨树模式”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1500万亩,不仅对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东北地区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了梨树方案。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了科技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四平市采取积极措施,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上下大力气、做大文章,重点强化农业科技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技推广线不断,网不破,真正发挥了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
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进程中,四平市深入实施这一战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重大农业技术,并大面积集成推广。据统计,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双辽市国家级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整县推进共计180万亩,占全省9个国家级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县(市)区的33%。2020年全市集成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366万亩,同比增长25.3%,占全省1800万亩的20.33%,持续引领全省该技术发展新方向。
广袤土地,涌动着绿色活力;万千村庄,述说着发展故事。今年,四平市落实粮食播种面积873.88万亩,同比增加35.58万亩,实现了一次播种拿全苗、齐苗、壮苗,争取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达到33.5万亩。勤劳勇敢的英城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今年的生产工作中去,为夺取新一年粮食大丰收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