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改善民生福祉新时代的强音!海西州委、州政府始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通过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光伏扶贫等一系列措施将扶贫资源精确集中到贫困户身上,下足“绣花”功夫,让贫困群众早一步脱贫致富,与青海省各族人民群众一道,精神焕发、信心百倍地步入小康社会。
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补针点睛”
今年以来,海西州顶住叠加压力,在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弱项,为决战脱贫攻坚“补针点睛”。
海西州出台实施了《2020年海西州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方案》,持续落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办法和“九大后续巩固行动”,在推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政策落实落细中激发活力。并扎实开展脱贫攻坚“补针点睛”专项行动,对全州各地区2016年以来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方位、无死角“回头看”,查找漏洞缺项,逐项整改,逐户补缺。以“拉网式”工作法,全面补短板、强弱项,为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基础。
围绕强化产业扶贫,海西州将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持续加大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挖掘利用独特的优势资源,培育打造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业,逐步构建农牧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不断提升5个县级扶贫产业园带动作用,加大非贫困村资金投入,确保每个村100万元以上的产业发展资金全覆盖。同时,还积极探索拓展生态扶贫路径,推动生态保护建设与脱贫攻坚共赢发展。截至目前,已落实中央省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45亿元,落实村级产业发展、补短板等项目70个,全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落实援青扶贫资金1000万元,确定7个援青扶贫项目,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动落实。
“四把钥匙”开启海西州消费扶贫新格局
为切实解决农畜特色产品销售渠道狭窄、“难卖”等问题,海西州全面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利用好“四把钥匙”推动海西州消费扶贫工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再添能量。
用好品牌钥匙,挖掘特色扶贫产品。通过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明确工作思路。2019年投入产业发展奖励补助资金500万元,筛选带动能力强、示范效应明显的13家企业签约参与消费扶贫。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深挖优质农产品,高度重视特色品牌培育、绿色产地认证、名优企业认定,培育了12个产品上线国家“832消费扶贫网”,让海西农畜产品逐步走向品牌化,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
用好网络钥匙,构建消费格局。在广东、浙江、陕西等全国14个省、区、市开设44家线下体验店,通过“线上线下、线上销售”方式,宣传推广海西州200余种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带动海西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在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建立海西消费扶贫体验馆;在德令哈市、著名景点茶卡盐湖、大柴旦翡翠湖及大柴旦行委分别建立了线下销售点,以网络销售的方式贯穿了海西旅游的经典路线,开创了“消费扶贫+旅游扶贫”的新格局。
用好创新钥匙,带动各方参与消费。在现有“线下引线上+团购”的模式下,进一步提倡“定点式”消费扶贫,倡议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采购本地农畜产品,在商务活动中推荐使用爱心大礼包、本地伴手礼等特色消费扶贫产品。特别是对疫情防控期间农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利用线上线下各种平台大力销售海西州“消费扶贫大礼包”系列产品4万余份,销售额达700余万元。同时,充分利用浙江援青、东西部协作等各类优势资源积极开展以购代捐,组织海西州消费扶贫产品参加中东部发达地区举办的各类展销对接活动。通过展会销售、外部企业合作,在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开设“青海消费扶贫馆及设立中转仓”等多种形式,拓宽了海西州特色农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了“卖难”问题,加速“柴达木”品牌走向全国。
用好宣传钥匙,提升产品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先后与农业银行、中国电信和国家电网建立协作,在其官方扶贫频道展示和销售扶贫农畜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及品牌价值。充分运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级各类宣传平台,在飞机场、火车站、旅游景点、超市、宾馆等公共场所张贴产品标识牌,总结提炼产品特色,提升产品影响力。开设直销窗口,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设立展示专区,引导消费者在探亲访友、节假日等优先购买消费扶贫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同时,全州上下积极参与全国广电媒体直播带货公益扶贫接力挑战赛,市(县)长与当地网红参与活动,组织龙头企业支撑好供应链,借助名人和网络的“种草、带货”效能进行引流和宣传,为本地特色农畜产品搭建面向全国的展示平台,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消费扶贫,开启海西州消费扶贫新格局。
相关人员表示,2020年海西州把收官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把统筹各方力量作为最强的组合,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会议精神,研究确定七项“补针”行动和十大“点睛”机制。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作风,全面掀起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热潮,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最大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响彻柴达木盆地。如今,海西州正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奋进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上,脚步铿锵、旌旗如画……
帮扶青南三州为青海省脱贫攻坚贡献“海西力量”
2017年底,海西州在全国“三区三州”率先实现全域整体脱贫,脱贫攻坚工作走在了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前列。整体脱贫摘帽后,海西州自我加压,在以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做好本地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的同时,心系省内其他贫困地区。2019年5月,海西州为助力全省实现全面“清零”宏伟目标,集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资源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开展脱贫攻坚帮扶。
结合前期帮扶对接情况,海西州组织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工作推进会等,成立海西州帮扶青南三州深度贫困县工作领导小组,制发《海西州帮扶青南三州工作方案》,落实州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00万元,为同仁、达日、曲麻莱三个贫困县在教育、就业、医疗、智力帮扶等方面开展四个阶段的脱贫攻坚帮扶。实施帮扶项目10个,帮助47名曲麻莱籍学生就近接受职业教育、68名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开展专题培训3场次、大篷车文艺汇演6场次。
海西州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杨浩德说:“青南三州是青海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脱贫任务艰巨。海西州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在率先实现全域整体脱贫摘帽后,对同仁、达日、曲麻莱三个贫困县开展脱贫攻坚帮扶,既助力了全省脱贫‘清零’,又彰显了海西精神。”
光伏扶贫成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绿色银行”
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海西州把光伏扶贫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引擎和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利用高原光照资源充足的天然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切实让光伏扶贫成了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绿色银行”。
发展光伏产业保障收益。2018年以来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033万元,建成了总装机规模为11.7兆瓦的5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州119个退出贫困村集体经济收益增收,填补了海西州光伏扶贫产业空白,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管理。为确保光伏扶贫项目规范运行,并长期发挥效益,建立了光伏发电运行维护中心,完善了光伏设备保险、光伏扶贫基金统筹和光伏扶贫项目收益监督管理等机制。自5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以来,全州合计发电量为2509.83万千瓦时,收益达1631.29万元,村均增收13.7万元,使村集体经济有了一份“阳光红利”。
明确收益分配确保实效。根据《青海省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指导意见》,制发《村级光伏扶贫项目收益分配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电站收益分配方式和后期维护管理责任,为电站持续发挥扶贫效益奠定了基础。各村利用光伏扶贫电站的收益,为困难群众设置了公益性岗位,既发展了公益事业,又杜绝了“一光了之”,既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又激发了内生动力,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