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常山县紧盯产业扶贫关键项,通过制度保障、平台打造、资源盘活,加快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推进扶贫产业发展,为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和源头活水。一季度,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3245元,同比增幅27.2%,增幅位居26县第一。上半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20万元、50万元以上村指标完成情况均居全市第一。
一、建强机制,产业发展有保障
1.搭建政策“梯子”。构建产业扶持体系,通过出台《关于推进土地大流转推动产业大提升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加大土地预流转,积蓄转型动力,助推产业规模化发展。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00亩,同比增加15%。
2.深谋项目“盘子”。建立扶贫项目储备库,将入库作为项目开展的前置条件,同时采取竞争性评选或专家评审方式提高项目质量。深化消薄“一村一策”行动,要求每村至少谋划1个项目,加快形成“一村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上半年扶贫消薄项目累计入库99个,项目资金达3.54亿元,筛选并下达项目20个,安排补助资金3519万元。
3.迈实督查“步子”。用好督导检查“指挥棒”,依托“周二无会日”平台,对扶贫项目实行清单式管理,形成全闭合工作链。创新双月督查机制,以项目建设进度和绩效作为主要内容,每两月督查一次,保障政策、责任、工作“三落实”,加快扶贫项目进展。今年以来共发布工作清单52期、双月通报3期,扶贫项目全部启动,并已完工2个。
二、搭好平台,农民增收更扎实
1.特色基地促进产能升级。聚焦产业“拔穷根”,通过政策引流、乡贤助力,大力推进“常山三宝”、香柚、香榧、蓝莓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同时积极调动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发展香椿、食用竹等一批“短平快”产业,变“输血”为“造血”。目前全县已发展胡柚、香椿、蓝莓等扶贫基地14个,总面积达6200亩。如通过与杭州市拱墅区山海协作帮扶工作,何家乡建成高品质山茶油基地1000亩,可年产茶油110吨。
2.光伏产业激发再生动力。统筹扶贫消薄资金,重点打造光伏小康、物业厂房等大规模、高收益项目,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资金新格局。2019年,县农业农村局整合省、市、县扶贫资金1.2亿元,建设27兆瓦光伏小康项目,用于扶持65个扶贫重点村发展。目前,该项目已完成18.83兆瓦,产生第一轮收益400万元,平均每个村增收5万元。
3.公益岗位增加兜底保障。对难以实现就业的低收入农户,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以农业特色基地为依托,采取岗位嫁接方式,将低收入农户公益性岗位移植到特色产业基地中,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全县已在18个基地中开发62个公益性就业岗位,吸纳79户低收入农户就业。
三、创优模式,乡村经济再提升
1.资金入股,收益跑起来。鼓励村集体与优势企业、优势项目“攀亲结亲”,通过资金入股方式,获取分红收益。如,同弓乡同心村与常山绿色大地有限公司合作,以村集体资金打包入股的方式,共建“莲心湾”荷虾混养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38万元收益,并提供就业岗位30个以上。
2.村企联盟,资产动起来。支持村集体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土地资源,发展扶贫消薄主导产业。如,天马街道天安村盘活闲置低丘缓坡资源,主动对接并引进浙江恒寿堂公司打造万亩香柚基地,将采取“村集体固定收益+农户租金+低收入农户就业+农业企业兜底”经营模式,从今年开始,每年可为村里带来30万元以上的经营性收入。
3.户企结对,销路畅起来。当好农户与企业的“红娘”,打通产销两极,鼓励涉农企业、农业主体加大对本地农产品销售开发力度,直接对农户提供服务。如艾佳果蔬有限公司上线年产1.2万吨胡柚果汁生产线,对常山胡柚开展“兜底”收购,将农民手中难销的“果子”变致富的“果汁”,既提供企业生产原料,又解决农户销售问题。
4.抱团飞地,思路活起来。推动跨村、跨镇发展域内“飞地抱团”,“以钱生钱”实现村集体经济从“薄弱”向“稳固”转变。通过整合资金、强强联合等方式,金川街道与紫港街道、天马街道抱团成立常山县金川街道金惠标准厂房经营有限公司,以小资金撬动大项目,实现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上半年,全县24个村抱团发展胡柚小镇、物业厂房等5个项目,总投资2290万元,预计年均增收4.8万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