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天柱县东风村坐落于清水江畔的一个山坳里,是一个少数民族村落。截至目前,东风村拥有规模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社6家,小型、微型种植养殖合作社20多家,兴办农业产业30个,年产值达750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不足2000元增至目前的8600元,高于全县农民纯收入平均水平。谁会想到,三年前的东风村还是一个“空壳村”“贫困村”。
让一个深度贫困村三年时间变成一个产业示范村,有人说有点像“天方夜谭”,然而东风村却让它变成了现实。
是什么让这片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日前,记者来到东风村探寻脱贫致富的“密码”。
书记带头干空壳村变成示范村
走进东风村百香果园,只见一个个成熟的百香果像“葫芦娃”一般垂吊在爬满藤条的网架下,整个园子里弥漫着果香,周边的游客东边一群、西边一伙,分散在园内品果、采摘,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张美椿绝对是办实事的书记!没有他硬着头皮办起第一家农业合作社,就没有现在的产业群,更没有今天的新变化!”正在果园采果的村民杨清军告诉记者。
东风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居住在偏僻的山寨,以传统方式种植水稻和玉米,2014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全村1025户农民,仍有235户未脱贫,相当于4户农民中就有1户是贫困户。
如何带领群众致富?怎样才能让贫困户脱贫?2014年,东风村党总支书记张美椿走马上任,这两大问题令他苦苦思索。
张美椿与村“两委”查找差距,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决定走产业发展之路,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当年5月,他多方筹资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共计53人远赴广西、重庆和省内凯里、施秉等地乡村考察取经,让党员、群众长了见识,有了信心。
东风村在村“两委”扩大会上确立了“党建引领、产业支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产业发展计划,发扬书记带头干、党员带着干、党群一起干的“三干”精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张美椿着手成立了种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53人的外出考察成员决定参与的仅有7人。
张美椿偷偷“挪用”妻子用来给儿子结婚和父亲治病的5万元,又瞒着妻子到银行贷了5万元,第一个入股合作社。
看到张美椿的决心后,陆续有4名党员和2名村民也交了股金。当年他们股东7人种植了300亩头花蓼、黄精和罗汉果,收益40万元。
村民见着了实惠,看到了盼头,一个个跃跃欲试,纷纷报名以现金或土地入股。
第一个合作社日益壮大后,张美椿又探索“党建扶贫农庄+贫困户”利益联结扶贫新模式,建立“党建扶贫农庄”,规定每位党员股东必须通过产业帮扶带动2名以上的贫困户以加入产业发展、经营农家乐等方式脱贫致富。“党建扶贫农庄”的创建聚集了人气,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头雁效应”,引起了村级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产业的N次方速增,部分村民开始效仿张美椿先后兴办起精品水果种植、林嘎子土鸡养殖等5家龙头合作社,社员超过200人。一些小户则与各类小型、微型种植场和养殖场抱团发展,社员达1200人。
如今,东风村的产业从中药材到精品水果种植,从水产养殖到畜禽养殖,不仅实现了“一村一业”全覆盖,还使得“一组一业”遍地开花,每个贫困户均有一至两个产业支撑。
党员带着干欠债佬变成新储户
近年来,东风村充分发挥党员敢于冲锋、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的先锋精神,将有意愿、有能力发展产业的党员凝聚起来,组成产业发展先锋队,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
村民杨清军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东风村的老党员。他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利用种植基地,带着近20户贫困家庭走上了脱贫之路。
“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不但每年有分红,而且在果园里打工一天又有六七十块钱收入。”吴清香老人喜滋滋地说。
吴清香今年60多岁了,老伴去世多年,4个女儿都已出嫁他乡,如今独自一人生活,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她告诉记者,多年前为丈夫办理丧事欠下一万多元债务,后来自己因病又贷款2000元,第三次生病住院再去贷款时,人家都不肯贷了。最近两年,她将从合作社得到的分红,再加务工费,今年初不仅将债务还清,这几个月在银行还有了存款。
党员杨克榜是东风村“两委”干部,一边引进豪猪发展特种训养业,一边带着杨政辉等10位村民种植精品水果。
村民杨政辉原来一直在杭州打工,2014年返乡后,因使用耕田机不慎,左脚严重受伤截肢,落下了三等残疾。几个月的住院治疗,让他欠下5万多元外债,当年被村里定为贫困户。
在杨克榜鼓励带动下,杨政辉安上假肢重新投入产业发展。2016年初,杨克榜帮他协调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党建扶贫农庄+合作社”模式,规模化种植提子和草莓,去年提子喜获丰收,全年纯收入15多万元。合作社的其他10多名社员,也人均创收1.5万元,同时还让30余名贫困户从劳务中得到不低于6000元的工资收入。
杨政辉喜滋滋地说:“今年不但还清因伤残欠下的贷款,还成为了银行的新储户。”
像杨清军和杨克榜一样,东风村的75名党员,纷纷带头兴办党建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组织起来“捆绑”到产业链上去,让他们摆脱了贫困。
如今,在“党建扶贫农庄+”模式下,东风村兴办各类产业30多个,带动村民从事小种植、小养殖产业的农民超过1000人,长期解决当地劳动力800多人固定就业,原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银行代发工资的“产业工人”。
党群一起干苦日子变成新生活
从去年开始,东风村抓住农村“三变”改革,将村民流转的2000余亩土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让村民人人都成为股东,把村民带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上,让扶贫、脱贫成为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情,在全村形成了党员群众大干、快干、一起干的浓厚氛围。
记者来到东风村时,正赶上一些村民将刚采摘的百香果按大小分捡入筐。村民大部分是留守妇女,她们每天都到果园里采摘果子,务工报酬以小时和采摘果子的数量进行综合计算,每人每月工资均在2000元以上。
今年36岁的吴树花,因丈夫患肝硬化,债台高筑,导致家里一直贫困,长期在百香果、黄精白芨种植基地务工,每天工资60—80元,2017年务工收入5000元,2018年务工收入8000元。
据杨清军介绍,这项产业是由村“党建扶贫农庄”组织实施的,总投资120万元,种植百香果600亩,利益联结贫困户30户143人;采取订单方式种植,实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亩产1000公斤,以市场价24元/公斤计算,果园毛收入可达1440万元。
杨政荣是东风村一位侗族农民,之前一直在天柱县城从事酒店经营,看到家乡大力发展产业,这位生意人动心了,赶到“党建扶贫农庄”找到张美椿,申请到20万元股份,注资天柱县东风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主要种植中药材和精品水果,按照入股比例分红,我2016年分红1万元,2017年分红5万元,虽然钱分得不多,但合作社盈利能力越来越强。”杨政荣对入股合作社信心十足。
目前,东风村规模化种植黄精白芨300余亩,四季果园200亩,提子150亩,牧草500亩,百香果600亩,食用菌10万棒;规模化养殖荷花鱼100亩,种草养牛1000头,林下养鸡4万只;2018年就流转土地2000余亩,收益1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多元。一串串数字,见证了三年多来东风村由贫困落后向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完美转型。(金可文、唐安平、刘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