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国朝鲜族第一村”70年巨变
本报记者阎红玉
暮春时节,走进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一群穿着朝鲜族民族服装的姑娘们正在载歌载舞,用她们热情的民族舞蹈迎接前来观光的游客;很多游客被这种氛围所感染,纷纷加入到舞蹈队伍,伴随着音乐和姑娘们一同舞动起来。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红旗村。
历史厚重旧貌换新颜
红旗村位于安图县中部地区,地处长白山北坡,林区腹地,森林茂盛,依古洞河中游沿岸而建,地势平坦开阔,俗称“大甸子”,现有村民86户326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朝鲜族聚居地区先后解放,红旗村划归安图县万宝区,并在1946年进行了土地改革。
1958年定名为“红旗大队”,1983年建村,始称“红旗村”至今。
据万宝镇党委书记潘兆春介绍,红旗村于1985年开始规划建设,至今完整地保留着大量传统的朝鲜族民族风情,民族建筑风格、民俗传统文化等各具特色,周边有长白山特种药材园、大顶子生态沟、古洞河漂流旅游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红旗村依托长白山旅游优势和朝鲜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借助民俗博览会及中央电视台的“倾国倾城”“中国骄傲”等大型节目的拍摄,使得红旗村旅游持续升温。
2012年,红旗村与旅游企业成功对接,使旅游发展走上专业化道路,接待能力有了质的飞越。目前,红旗村年接待游客突破40余万人次,形成了以民俗文化、民俗餐饮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全村从事旅游产业农户数达60户,有旅游饭店15家、民宿26家、旅游购物网点5个、民俗表演队两支。
发展成果惠及村民
红旗村在新中国的摇篮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音,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时代。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红旗村制定了村子的发展大计:借助作为通往长白山景区必经之路的便利优势,以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为核心,以粮食、特产、当地文化为重点,全力打造“中国朝鲜族民俗第一村”这一品牌。
74岁的金春子,多年前老伴去世,自己一人在村子里生活,属于贫困户。近年来,村里把金春子的民舍改造成旅游景点,每个旅游团按参观人数付给金春子参观费用。旺季,每个月金春子都能有500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金春子能有两万元的收入。
80岁的朴明淳在红旗村住了一辈子,1954年他来到现在的红旗村所在地定居。他说:“当时这里人烟稀少,没有一点村落的样子。四周全是柳树毛子(柳树),转一圈看不到一个人。耕地用的牛也很少,全靠人力开荒,虽然拼命干,但一年下来产量还是很低。1978年,我们一家五口人劳作一年的收入,除去口粮后仅剩3角2分钱。”转机出现在1981年,当时,正是土地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到户的时节。朴明淳带着两个村民承包了村里的8亩地,承包之后种地热情高涨,产量从每亩1200斤增长到每亩1500斤,一年下来盈余2000多元。
安图县政协文史资料室主任安学斌告诉记者:“红旗村由最初的‘打尖儿’客栈,发展到民俗特色旅游,经历了巨变,见证了历史发展。红旗村是第一个把朝鲜族民俗转变为旅游产品的村庄;红旗村是延边地区第一个旅游收入达到百万元以上的村庄。”
村委会主任赵哲范告诉记者:“旅游的兴起拉动了村里的农副产业的发展,我们在房前屋后种植的玉米在青食季节,每穗都能卖到两元,平均每户村民能收入2000元,同时还带动了村里生产的木耳、鹿茸、蜂蜜等产品的销售。”
迈向新时代村有大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后,红旗村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12年-2017年,红旗村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0多万元。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近百万元。2018年,红旗村年接待过往游客超过40万人次,住宿超两万人次,全村直接经济收入达1000余万元。
赵哲范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笔村集体的收入账:村里修建的停车场一次性能停放100多台车,一年纯收入16万元;民俗住宿一年村里纯收入13万元;村里的采摘园一年纯收入8万元;村里的养鸡场一年纯收入3万元等等。而村里的集体收入都用在了扶贫公益支出、村路修补、村民围墙修补、绿化美化、村屯村貌整治上。今年,村里还拿出80万元修补美化村民的围墙。
对于下一步的计划和打算,赵哲范说:“我们村正在积极向县里请示,准备建立红旗村朝鲜族民俗宾馆,投资大约在1500万元。宾馆建成营业后,村集体收入每年大约能有200万元左右,还能拉动村民家农副产品销售。村里在今年4月末将成立一个电商平台,向全国各地展示展销我们村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村民的农副土特产品,提高我们村旅游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