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贵州遵义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日期:2018-11-19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zgny.com    浏览:191    评论:0    
核心提示:绘写八篇大文章 决战贫困奔小康——贵州遵义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本网记者 刘久锋  贵州黔北,醉美遵义,青山藏不住,红绿正

绘写八篇大文章 决战贫困奔小康

——贵州遵义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本网记者 刘久锋

  贵州黔北,醉美遵义,青山藏不住,红绿正芳华。

  曾何几时,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是内陆山区的显著特征,大山阻碍前进的步伐,祖辈流下辛酸的泪水,黔北大地烙上了贫穷落后的印迹。

  遵义儿女不甘受穷、不甘落后,一直坚持与命运抗争,努力甩掉贫困的帽子,希望过上富裕的日子。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遵义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始终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各环节,全市干部群众同心同向,向贫穷亮剑、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驰而不息绘写八篇大文章,决战脱贫奔小康,书写了一幅幅克难攻坚、战天斗地的壮丽诗篇,办成了不少比过去历史的总和还要多的大事,走过了最艰辛、最艰难、最艰险的一段路,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遵义特色的扶贫、减贫、脱贫之路。

  千淘万漉虽艰辛,洗尽黄沙始见金。

  如今,加速崛起,奋进在新长征路上的遵义,项目花开遍地香,向县城、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易地扶贫搬迁精准发力,让越来越多群众挪“穷窝”,过上好日子。

  在这里,股股清泉喷涌出,各区域产业扶贫风生水起,因人施策扶真贫,不让一名群众掉队,为越来越多的群众调“穷业”,圆了家门口的就业梦。

  在这里,诗意栖居映蓝天,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生态扶贫,一汪碧倾入眼帘,为越来越来多群众活“穷路”,宜居宜业宜游地幸福生活。

  产业扶贫调“穷业”

  来到遵义,你既可追忆金戈铁马的海龙风云,也可凭吊赤水奇兵的峥嵘岁月;既可体验经典传奇的酱香江湖,也可品味酣畅淋漓的香辣人生。豪情至此,夫复何求!

  在这里,山野乡村也正悄然发生巨变,产业强了、乡村美了、农民笑了。坡屋顶、小青瓦、穿斗枋,挂满一串串红辣椒,在树荫下若隐若现;柳下荷塘、依水人家,朴实无华的一张张笑脸,共享辣椒带来的喜悦。

  这份喜悦背后,是遵义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把山地特色农产品作出了大名号的光荣与梦想。

  伴随我们走过风雨如晦的昨天、走在攻坚克难的今天、走向意气风发的明天,除了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还有一枚小小的辣椒,它用火辣的天资铸就了我们的性情、点燃了我们的激情、激发了我们的豪情。”今年8月17日,在遵召开的2018年中国·贵州·遵义第三届国际辣椒博览会暨第二届“一带一路”火锅产业峰会(以下简称“辣博会”),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龙长春在开幕式上激情洋溢的《若将辣椒喻乡愁百味难抵此相思》致辞文章,刷屏了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

  这是继2018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简称“茶博会”)的《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的开幕上领导致辞后,又一篇超过“十万+”的阅读点击量刷屏文章。

  每一份指尖发的传播都是对贵州绿地上最靓丽的“遵义红”的高度关注,也是对这片神奇、神圣而又神秘土地的一种向往与憧憬。

  如今,无论在企业、园区,还是在产业基地、易地扶贫搬迁点,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占地180亩,建筑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的贵州季皇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按照“基地连片开发、产业块状覆盖”的目标,在湄潭县建设高效精品水果基地6500亩,带动农户种植10万亩,覆盖64个贫困村,带动贫困户2284户,并涉及贵州7个地区、18个县(市)、62个乡镇、53000余户180000余人,其中贫困户10641户38307人。

  该项目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依托湄潭的天然生态优势和夯实的农业基础,我们在这里建成水果批发市场配套10万吨冷链和20万平方米商铺;配套10万平方米流通体系,果品精加工和果旅一体化发展完整产业链,努力打造一个立足湄潭,面向全国的农产品集聚配送中心。

  这样的遵义自信从何而来?除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纤尘不染的沃土孕育的农产品质量好,充分的资源整合与要素保障,有效解决好市场这个关键环节。

  由点及面,遵义市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林则林,突出“贫困群众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获”导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覆盖了50%以上的贫困乡镇、70%以上的贫困村、80%以上的贫困人口。

  踩准“跳蹬”上岸。如今的遵义,200万亩的茶园、225万亩的辣椒、190亿元的生态畜牧渔业产值,优质稻、酒用高粱、中药材、方竹、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覆盖带动贫困户23万余人。“一长两短”扶贫产业已基本实现除“两无”人员外的贫困人口全覆盖,形成了村村有实体经济、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致富门路的生动局面。遵义红、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赤水金钗石斛、桐梓方竹笋、务川山羊等遵义绿色优质农产品声名鹊起。

  “八要素”激活新思考

  越是爬坡上坎、克难攻坚、奋勇前进的关键阶段,越需要凝心聚力、同频共振的创新实践。作为农业大市的遵义一直在思考,如何写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2014年,全市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2.98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0.8%。唯有紧紧依托产业扶贫这个重要抓手,深耕细作“八要素”,才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山村巨变。

  “只有产业扶贫,才能真正打开‘立体’扶贫的新格局。”遵义市副市长廖海泉说,遵义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以调减低效籽粒玉米、调高经济作物为抓手,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唱好“林草戏”、打好“特色牌”,大力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高效农业的大发展,推动产业扶贫的实效性。

  遵循这一理念,市级重点培育发展茶叶、辣椒、竹子、生态养殖、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绿色“稻+”等特色产业。县级按照“一县一主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思路,明确“一长两短”扶贫产业全覆盖(每户贫困群众发展一个长线主导产业、两个短线增收特色产业),坚持长在山上、短在耕地、立体种养、循环利用,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光有了产业还不行,既要有专业的技术服务、资金投入为保障,还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民共生相伴,与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市县两级围绕“培训农民”强化人才支撑,推动“技术服务”覆盖千家万户。

  廖海泉说,遵义市以县为单位,整合职业技术学校和农广校,大力整合培训资源。以干部培训为引领,以农业讲堂学理论、田间地头学操作、示范基地学经验为路径,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等为主阵地,开辟田间学校、科技入户、远程教育、信息驿站等多种培训渠道。培养一支作风硬、观念新、敢担当、有作为的三农队伍,培育一批有知识、懂技术、能创业、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2018年,全市组织开展了市、县、乡三级农业干部培训班2期1000余人,全市组织开展产业扶贫系列培训达14次17365人次,覆盖农技人员26235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681人。

  资金投入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在工作实际中,遵义积极探索“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方式,加强涉农资金、扶贫资金、帮扶资金、捐助资金等整合,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模式,尽可能让打酱油的钱也能买醋,推进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同时,利用好市、县国有融资平台公司,加强与金融机构协作,鼓励、引导、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信贷支持,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

  更为重要地是,市级层面科学组建专家团队,精准选派农技人员,全面开展千名农技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切实解决农技服务到村到户到人“最后一公里”问题。

  通过院坝会、板凳会等形式,讲政策、讲技术、讲市场、算好结构调整经济账。市级组建120名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县级分别组建100名以上专家服务团队“上山下乡”,组织召开院坝会、群众会共23162余场,完成培训指导农民896587人次,农技服务团队已覆盖所有龙头企业和运转的专业合作社。

  上下同欲者胜

  如果说“八要素”的上半篇实现产业扶贫的重要基础,那么“八要素”的下半篇便是激活产业扶贫的强力推动。

  “遵义农业要‘腾笼换鸟’、‘鸟枪换炮’,必须要在‘组织方式’上创新经营模式。”廖海泉说,要紧紧抓住土地流转这个“牛鼻子”,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让农业生产从分散走向集约,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要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村社合一”等模式,采取村民联动、村企共建、社会帮扶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各方力量。

  “产销对接”是保障农业订单生产的关键。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遵义通过参加农展会、建立直营店等方式,大力推动遵义绿色优质农产品风行天下,推动农产品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医院、进社区、进超市“六进”,并主动深化东西协作,重点推进“遵品入沪“、“遵品入渝”,抱团抢滩外地市场,推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以改革之力强化利益联结,实现群众稳定增收。遵义市农委主任任云忠介绍,遵义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将大市场与小农户、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有机联系在一起,共享改革红利、激发农村活力。

  目前,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工作正稳妥推进,已探索总结出湄潭县“四确五定”改革成果,培育集体经济实体项目1.5万余个,“空壳村”全面消除;农村“三变”改革向纵深推进,通过打造“三变+N”改革升级版,积极促进农民向市民、产业工人转变,由一种身份转变为一份职业。“三变”改革试点已实现238个乡镇全覆盖,新增试点村60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7个。试点村(居)集体耕地入股9万亩,参与“三变”的经营主体有917个,74.89万农民通过“三变”改革获得收益1.49亿元,户均收益812元。

  更为重要的是,遵义构建起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的“五在村”工作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攻坚队伍,倒逼党员干部从以往单一的管理思维转向了服务、发展、管理三种思维并重。

  遵循这一思路,全市创新村级治理管理机制,把支部(合作社)建在产业上、基地上,由村支两委中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兼任理事长,实现能人治村、能人治社,以产业实体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全市共有基层党组织3248个,专业合作社建有党组织的达513个,农业企业建有党组织的达154个。共选派749名第一书记、4627名驻村干部到村工作,组织12.4万名干部参与结对帮扶。

  得益于此,2017年底,遵义贫困人口减少到2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5%,低于全省4.25个百分点;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47元、高于全省2453元,比2014年增加2784元;产业扶贫累计带动贫困人口超过50万人。

  当前,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春风,吹遍黔北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吹进每一个遵义儿女的心中,遵义广大群众更有盼头、更有自信、更有尊严,已春风化雨、化茧成蝶,正卸下包袱、甩开膀子,昂首挺胸地迈向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