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扶志又扶智 抱团拔穷根

   日期:2018-11-19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267    评论:0    
核心提示:  地里的藜麦已经收割完,小院里金灿灿的苞谷堆成小丘;母牛舔舐着牛犊,女主人忙着打理草料;刚走下校车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

  地里的藜麦已经收割完,小院里金灿灿的苞谷堆成小丘;母牛舔舐着牛犊,女主人忙着打理草料;刚走下校车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走在乡间柏油小路上;热饭已端上堂屋的餐桌,洋芋的香甜弥漫在空中。这是初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脱贫摘帽后,贫困户家中暖人的一幕。两年多的艰辛跋涉,两年多的奋力追逐,脱贫攻坚在“金色世界”显化出盎然生机。扶贫就是扶志加上扶智,抱团取暖,把“输血”转化为“造血”,才能真正拔掉穷根子。到目前,全市在精准识别中建档立卡的248户贫困家庭,走出了贫困的阴霾,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达到或超过省定脱贫标准。

  郭里木新村: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户脱贫内力

  思路和理念决定行动的轨迹。在推动全市脱贫攻坚之路步步深入当中,制定宣传计划、确定宣传内容、及时传达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各项政策内容和目标任务犹如一根线将扶贫工作中的各项要求串联起来在德令哈市的许多乡镇、村(社区)里,经常能看到驻村的“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组沉在基层,给贫困户讲政策,聊脱贫的根本目的,以“绣花功夫”把脱贫攻坚厚植在贫困群众的心田里,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为整体脱贫工作注入了强大的驱动力。走进位于德令哈市东南角的尕海镇郭里木新村。一条宽敞、笔直的水泥路直通每家每户,沿着水泥路望去,一排排民居整齐划一,民居前还能看到不少私家小汽车、货车和工程车,很难想象两年前这个村子还是市里的重点贫困村。

  “你看到的这些只是脱贫攻坚让我们村发生变化的皮毛嘞,咱现在是实打实的奔小康呢!”村党支部书记方有青略显骄傲地说道。当讲起扶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时,在村文化广场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想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王永文说: “我们村这两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甩掉了‘穷帽子’,原因就是村民们都想着要增收、要致富,谁也不想过以前的穷日子。”“老王现在的觉悟很高啊!”这时,驻村的“第一书记”岳战忠开玩笑说道。岳战忠被选派到郭里木新村做“第一书记”也有两年多了,已经和村子里的贫困户们都变成了“亲戚”。记得我第一次去王永文家的时候还不受他待见呢,说是别的驻村干部进来都是送米、送面,我就带着一张嘴。 “那时候哪知道党的政策是要让我们彻底脱贫啊,还以为是来救助我们、可怜我们呢。”王永文有点羞怯地说道。

  如今,郭里木新村已经有村子集体经济发展的“四大板块”:特色种植、养殖、机械、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源源不断的支柱,每年种植、田间管理、采摘4个月,村民仅劳务收入一项就能挣到57.6万元,人均增收1.8万元。再加上村里43.33公顷的土地流转费用,每年村集体分红就可以达6万元。“村里的贫困户在从刚开始的‘要我脱贫’转变为现在积极参与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的‘我要脱贫’模式,思想的转变带动了扶贫全局工作的突破。这种观念上的转变,都能在郭里木新村发生的这一切变化上看得出来。”岳战忠说道。

  连湖村:扶智促扶贫让贫困户有一技之长

  “今年家里有什么打算?有什么技术、特长?生产生活有什么困难?”……这是德令哈市连湖村第一书记向秀华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与群众亲切交谈的场景。连湖村村民李永志说: “三年前,我是村上出了名的贫困户,大家都对我避而远之,只有向书记隔三岔五地往家里跑,问我有没有什么创业计划,为我想办法并且一直鼓励我,只有先天的残疾,没有后天的贫穷。不能因为残疾而不去努力,在国家政策这么好的情况下,让我看到生活的希望,树立了早日脱贫的信心。”李永志13岁时候突然患上了骨髓炎。因为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李永志的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导致他下肢残疾,行走不便。父亲在2001年因患胃癌病逝,弟弟又患风湿性关节炎失去劳动能力,他们一家四口的日子可以说是走入了“谷底”,从此带上了“贫困”的帽子。向秀华说: “李永志虽然没读过书但是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贫困不可怕就害怕没想法,李永志告诉我们说自己不甘于贫困,这几年一直想搞养殖,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和技术。”

  2016年开春机会终于来了,镇上设立了一个精准扶贫服务中心,可以贷到无息贷款。向秀华马上想到了李永志一直想做生意但苦于没有“第一桶金”的事情。终于李永志通过政府贴息贷款政策贷款五万元。李永志说“这五万块钱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这些钱让我看到了新生活和走出贫困的希望。”在向秀华的努力下,镇政府帮李永志修建起圈舍。场地和资金都解决了,向秀华马上通过自己的关系,让李永志学习了养殖技术,有了资金、有了技术,李永志购买了130只羊、 4 头母猪、 5 只种兔搞起了养殖,当年就实现增收1万余元。尝到了甜头的李永志更是斗志满满,今年靠着积累的资金又流转了4公顷的土地,李永志没种枸杞而是选择种藜麦。李永志说,现在德令哈种植藜麦的还是少,加上现在枸杞市场不稳定,经过再三考虑选择种藜麦,准备在种植业上大干一场。

  安康村:抱团闯市场产业扶贫土里淘金

  发展产业扶贫,让百姓的口袋殷实起来,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持久的扶贫方式。原本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村集体经济始终没有起色的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安康村就是在第一书记康军胜的带领下,走出了这样一条产业致富的新路子。安康村现有农户129户688人,耕地面积96.5公顷。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25人。如何让这25名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让安康村和全市其他19个贫困村同步实现贫困人口全部清零的目标,成了康军胜心里一直放不下的一块大石头。“安康村也有闲置的撂荒地,利用这些闲置的土地种植藜麦,可以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让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务工挣钱,年底还可以分红,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康军胜灵机一动。

  于是藜麦种植就成了安康村的集体经济项目,2016年在康军胜的带领下,借助藜麦这颗“摇钱树”,村里组织起来的七户贫困户,在8公顷的荒地上种起了藜麦。靠着8公顷的藜麦地, 2016年安康村的贫困户生活上都有了起色,但是距离脱贫还是不够的。俗话说得好,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生穷”。卫国民一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妻子因病不能干重活,孩子又在读大学,家里的担子压在卫国民一个人身上。他说: “我把自己家里的五亩土地流转出去,然后每天去藜麦地里干活,一天就有一百块钱的工资,年底了还有分红,媳妇也当上了林业管护员,一个月有2500元的稳定收入,一年下来除了正常开销还能存下不少呢。”给村里33名60岁以上老人缴纳170元医疗保险,为当年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每人发放助学金1000元,剩余资金加上扶贫专项资金用在壮大藜麦产业发展上。2017年初,村里又流转了26.7公顷土地,扩大了藜麦的种植面积,如今在藜麦地里干活的人越来越多了。曾经的贫困户代存忠说: “以前一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现在不一样了,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在藜麦地里打工,兼职林业管护员,年底还有藜麦的分红,有四份收入,我们的日子怎么会过不好呢。”如今,安康村村民们干劲也是越来越足, 2018年一开始,康军胜就利用手里剩余的资金和浙江援青资助的50万元,继续扩大藜麦的种植面积,康军胜还打算购买一些农业机械设备,让现代化农业进入安康村。(责任发布:张煜)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