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8月,走进六盘山区,只见漫山遍野的沙棘、柠条、杨、柳、椿、槐的绿色树林,形成一幅幅美丽的多彩画卷……按照山、水、田、林、路、草为主的“生态”理念, 众多的农庄换了新装,让这里的群众生活在画中,舒适,自然,和谐,幸福……如今,写在山区每一位老百姓的脸上。
这是作为国家重要的扶贫攻坚地区的六盘山区,以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为基本原则,以全区“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工作抓手,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出现的新景象。按照六盘山区党委政府的安排,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整治管护长效机制全面建立,村民环境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全市力争培育创建10个以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和1个示范县(区)。
望得见山、看得见绿、留得住乡愁
今年以来,彭阳县打造的2个美丽小城镇已全面开工建设,6个美丽村庄已完成85%的施工量。以美丽村镇建设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正在让彭阳县农村变成
“望得见山、看得见绿、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目前,全县173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已有14328户发展了致富产业。彭阳县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在推进扶贫攻坚战役的同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貌和产业基础、群众习惯,发展相应的特色产业。在“两河”流域发展喜水喜肥喜温的蔬菜、林果;在中北部乡镇发展耐寒、耐旱、耐瘠的中药材、万寿菊;在孟塬、草庙等退耕还林面积较大的区域发展中华蜂和生态鸡;在退耕还林区和荒山、沟道发展山桃、山杏及林下中药材;在县城周围和风景区发展休闲农业。经过几年努力,该县形成了山水田林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体系,做到了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确保了贫困户的持续稳定增收。
红河试验示范园负责人王前军说,园区共引进栽植烟富3号、瑞阳、烟富10号、维纳斯黄金苹果等10个品种10万余株,引种早酥梨、柿子、樱桃、枣树、仙桃等7个新品种苗木。他们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为群众提供财产性、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群众致富。古城镇乃河“一棵草”试验示范园,引进国内外优质高产牧草新品种47个,种植面积126.8亩,分青贮玉米、甜高粱、燕麦、金银草4个试验示范区。通过推广种植的新品种,进一步完善彭阳县多元化优质牧草体系,切实实现了种出产业、种出风景、种出财富。 通过探索林草、林蜂、林药、林鸡等产业融合模式,做精做优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闯出新路子。
据了解,彭阳县启动了全县实用性乡村规划编制,力争年底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率达95%以上,并将人居环境改善与环境整治相结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推进农村硬化道路、排水渠系等基础设施全覆盖,全面开展乡村绿化美化。目前,彭阳县落实安全住房保障14986户,筹资7000万元打造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20个,整合扶贫资金5000万元整治达标村136个,使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彭阳县整合扶贫涉农财政资金3900万元,建设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11座,为12个乡镇81个行政村购置81辆垃圾转运车辆、1985个垃圾箱、395辆电动三轮垃圾清运车,各乡镇均建立了农村清扫保洁队伍,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体系逐步完善。
调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建设
如今,行走在海原县关桥乡街道时,你会发现以前道路两旁破旧不堪的房子早已不见踪影,展现在绿色阴凉的街道、整齐漂亮的庭院、优美的景色,会不禁感叹这里环境优美,美感宜人,一处处蒸蒸日上的新农村景象。
六盘山下的隆德县坚守生态价值观,“以绿换金”的生态文化理念,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村增绿、农民增收。
近年来,隆德县主动融入大六盘生态文化旅游圈,深入挖掘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红色文化、民间民俗、健康养生、休闲观光等资源优势,创建西北四季旅游目的地和民俗文化旅游名城,文化旅游产业红红火火。
清凉山峻,清凉水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避暑休闲、回归自然的好去处。”这是银川市游客李慧思和家人在隆德县体验乡村旅游参观后发出了的赞叹。据称,该县现在发展生态文化游主体40余家,年经营性收入5545余万元,从业人员1230多人,带动农户近700户。
为建立起系统稳定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运行、管理、维护符合“五有”要求的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城乡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四统一”模式、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和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积极推行,培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艺的农村工匠和专业化服务人员队伍。六盘山区新近决定,大力开展农村“两治理”。
根据自治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程》,科学设计和高质量实施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应用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建立污水处理运行、维护、监测体制机制,加强尾水回收处理利用,切实提高处理效率效益。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对村庄过境水渠进行整治,对排水沟做清淤、适度护坡处理和重点部位定型建设,对村庄规划范围内河流和湖泊、湿地、池塘等进行保护性整治利用,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
在提升村容村貌方面,维护农村自然景观和山水格局,系统保护和综合提升山水田林路村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促进村庄形态和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完善村庄布局规划,结合移民搬迁、国土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进一步调整优化村庄布局,推动“空心村”资源有效利用。探索宅基地及农房退出政策,开展闲置农村房屋租赁等试点,努力消除“空置房”。强化村庄产业支撑,围绕主导产业完善村庄设施功能、挖掘村庄特色内涵、塑造村庄形态风貌,积极打造具有乡愁乡韵、地方特色、六盘山区民俗文化风格、竞争实力的特色村镇。
充分发掘传统村落价值,加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增加农村特色文化内涵。坚持景观效益和生产效益相结合、主导产业培育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开展环村林带、沟渠河湖路沿线、公共场所、房前屋后、庭院等绿化美化,支持选用适合当地发展的主栽经济林树(品)种植绿增收,进一步彰显六盘山下果园成”田园特色。开展古树名木保护,推进绿色村庄创建。完善村庄标牌标识设置。
六盘山区要求,各县(区)要将整治项目规划、建设、运维、管理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村庄整治增加耕地获得的占补平衡指标收益等政策,增强自我筹资能力,并创新环境整治项目市场化运作思路和模式,切实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方面通过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项目。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列入精准扶贫等各级各类结对帮扶机制工作范围,积极争取全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捐资捐物,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倡导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一方面组织农民自主投入。各县(区)要明确农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引导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全程参与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由农户自己负责,村内公共空间整治以村民自治组织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主要由农民投工投劳解决。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依法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空闲农房及宅基地等途径筹措资金。
记者 张国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