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张笑宇
八月正值百合收获季,驱车行驶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拿着小锄头蹲在地里挖百合的农户。
龙山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边远山区为一体的贫困县,截至2014年,还有240个贫困村、11.3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19.45%。
尽管地理位置偏远限制了龙山的经济发展,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百合却小有名气,素有“百合之乡”称号,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卷丹百合产区之一。今年3月,“龙山百合”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龙山县百合产业建设办公室主任陈鸿告诉记者,龙山百合始种于清朝,当时种植的主要是野生百合,产量不高。1958年,洗洛乡(今洗洛镇)供销社职工从江西带回卷丹百合种子在大井村试种40亩。
“卷丹百合味微苦,为食药两用,仅一年即可采。而龙山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境内弱酸性砂壤和富硒元素为百合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气候和土壤环境。试种后在县内快速发展。”陈鸿说。
此后,随着百合的保健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销路渐宽,龙山将其作为新的经济支柱予以扶持,于1998年成立百合生产办公室,专门服务百合产业。
但正当市场看似一片红火时,2013年,由于农户盲目扩种、市场逐渐饱和等原因,百合价格一落千丈。受到冲击,龙山不少散户放弃了百合种植。这也让龙山县认识到一哄而上盲目生产缺乏发展后劲,转而由政府引导农户向规模产业发展。当年,龙山县出台《龙山百合品牌使用及管理办法》,实现公用品牌“标准生产、授权使用、依法管理、规范运行”。此外,还总结出一套适宜当地环境的百合栽培技术,形成地方标准加以推广,以此规范生产。为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在县内百合主产区石牌镇、洗洛镇试建万亩百合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千亩百合精品园等,提高品质。
系列利好政策下,龙山百合产业逐渐成熟。目前,全县百合常种面积8万余亩,辐射全县2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5万余户农户,有规模不等的百合加工企业(作坊)100余家,产品远销上海、江苏、福建等20多个省市。
记者在龙山采访时遇到了专程从哈尔滨赶来的百合批发商李庆良。他告诉记者,过去他一直在天津批发百合,后来发现天津市场的百合大多来源于龙山,于是2016年他专程过来。
“虽然北方喜欢食用口感较甜的兰州百合,但龙山卷丹百合是食药两用,相对价格也较低,所以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来一趟。”李庆良说。
如今,百合产业不仅成为带动龙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更带领县内不少老百姓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茅坪乡老场村贫困户苏明华2013年结束打工后回村,就近在村内志国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属的老场村百合基地务工。“从刚开始90元一天到现在100元一天,做足半年基本保证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时间灵活还方便照顾家人。”苏明华说。
“从每年农历五月百合开始采收一直到九月播种都需要大量务工人员,种植、除草、挖百合、剥百合,各种工种,老人妇女都可以做。”洗洛镇志国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志国告诉记者,合作社还以每亩400元一年的价格流转了周边2000亩土地,除龙山外,还覆盖了贵州、湖北、四川、重庆等地贫困户。
陈鸿告诉记者,近年来,龙山根据实际情况,将百合等一批县内发展情况较好的产业确立为县域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带动脱贫,除对新建百合园给予租地补贴外,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企业吸收贫困户参与百合种植,解决了贫困户经营成本高、缺乏技术等困扰。
如今,龙山百合产业已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2万户、4.5万人。每年消化贫困户鲜果3.6万吨,吸纳2700多贫困户参与生产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