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浙江:发掘文脉,为乡村振兴“活血造血”

   日期:2018-08-1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zgny.com    浏览:534    评论:0    
核心提示:  新华社记者 冯源  在浙江省北部的长兴县泗安镇上泗安村,张正国和陈月琴夫妇俩给自家的民宿取名“榆舍”。  说起名字的来

  新华社记者 冯源

  在浙江省北部的长兴县泗安镇上泗安村,张正国和陈月琴夫妇俩给自家的民宿取名“榆舍”。

  说起名字的来历,女主人介绍:“原本想叫个‘古道人家’的名字,没想到已经被人取了,我们想来想去,想到了院子里的老榆树,‘榆舍’听起来也满有文化的。”为了让民宿更有文化味道,主人还在楼上设置了书吧。

  村支书毛忠旗告诉记者,这个村历史上是浙皖水陆交通的一个古商埠,文化底蕴深厚,大家都以“文化村”为荣,这几年,村里先后恢复推出了泗安旱船、水上青龙、十番锣鼓等文化项目。“我们把村里的文化底蕴发掘出来,展现出来,既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也培育了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通过发展文化旅游,2017年,上泗安村的人均收入已经接近3.2万元。“我做了三届村主任、三届村支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把文化建设好,村里的风气就好,发展就有后劲。”毛忠旗说。

  而长兴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包莲珠则坦言:“过去有些村干部还觉得文化可做可不做,做多做少一个样,现在我们观察,一个村里文化抓得好,必然是百业兴旺。”

  传统文脉的发掘,无形中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以茶叶闻名,当地的径山相传是“茶圣”陆羽著作《茶经》的地方。村委会主任、径山茶炒制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俞荣华介绍说,多年来当地充分发掘茶文化资源,茶叶价格是几年前的两倍,村里开出了80多户民宿,村民人均纯收入10年间翻了两番。“今年春节,我们村一天接待的游客就有1.2万人次。”

  “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文化振兴先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研究馆员、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许林田说,浙江省近年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延续了文化脉络,增加了文化认同,凝聚了乡土情怀,增强了文化自信。

  在浙江省西部的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今年夏天,知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团体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和村里一起办起了“小百花·江山大陈剧社”,剧社不但面向村里的萃文小学,还面向全市的戏迷招生,招生报名很是火爆。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党总支书记刘建宽表示,之所以在这个古村落建立剧社,就是看中了村里的文化底蕴。

  但在10多年前,大陈村还是一个“后进村”。在部队里就是文艺骨干的汪衍君当上村支书后,定下了“以歌治村”的办法,请专家谱写了两首村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和《妈妈的一碗大陈面》。

  唱村歌不但让村民凝心聚力,而且还成功地为村里的土面打出了名气,开拓了市场,年产量从过去的400吨增加到3000吨。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大陈村修复了古民居、古街巷,留下了浙西最完整的一处徽派建筑群,去年被浙江省评为3A级景区村庄,最热闹的时候,日接待游客1千多人。

  大陈村汪氏宗祠,如今是村里的文化礼堂,村民在这里唱村歌、制麻糍、办喜事、传家风……古老的宗祠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地标。

  从2012年起,浙江每年都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列入全省年度十件民生实事项目,累计已经建成农村文化礼堂近8千座。从今年开始,浙江每年将新建3千座文化礼堂。

  “既‘塑美丽之形’,又‘铸美丽之魂’,乡村振兴要留住有形无形的乡村文化,也要提升传承发展。”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俞强认为,浙江的农村文化建设不但改变了村容村貌,而且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觉,使文化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通过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实现乐民、富民和安民。

  新华社杭州电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