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嘱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紧扣促进农民增收,瞄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突出强化科技支撑,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的新技术;突出强化典型引路,培育示范可学可看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着力构建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环境友好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
在农业农村工作的创新,首先体现在新技术的推广上,近年来,吉林省集成推广了五大新技术:
——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并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的先进农耕技术。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覆盖全省8个市(州)的32个县(市、区)。目前,已经探索形成适应东、中、西部不同生态类型的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2017年,全省畜禽养殖总量发展到6.9亿头只,猪牛羊禽等主要畜种粪尿排泄量达到6700余万吨,综合利用率约为67%。为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力度,近两年来,吉林省先后争取国家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5个,资金总额达2.82亿元,重点围绕畜牧业绿色发展,主推“五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所谓“五型”,即:固体粪便堆肥利用,畜禽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有机肥生产加工利用,污水肥料化利用和粪污专业化能源利用。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吉林省稻田综合种养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发展到40余万亩。主要有稻田养蟹、养鸭、养鱼等模式,这几种养殖模式均取得良好经济及社会效益。该技术充分利用生物共生原理,符合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要求,是生产绿色、有机稻谷重要的措施之一。采取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稻谷增产增收效果好,生态效益好,有效提升地力。
——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航化作业技术。航化作业主要是指利用通用飞机进行农药和叶面肥料喷洒的植物保护性作业。分为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和植保无人机作业,吉林省以直升机和植保无人机作业为主。从2014年开始,吉林省连续5年开展统防统治航化作业。2014-2017年,全省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46亿余元,作业范围从2014年的2个县发展到15个县,航化作业累计面积达1200万亩次。2017年,全省航化作业面积664.4万亩次。
——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技术。该技术是将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土肥技术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变革性突破。目前,这项技术应用范围已覆盖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县,并辐射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等东北四省区。
培育示范可学可看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是吉林省农业农村工作创新的另一重要内容:
——设施园艺模式。省委、省政府把棚膜经济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实施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蔬菜产业提升工程,2017年,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棚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级扶持资金额度相当于过去9年投入的总和,新建棚室31.8万亩,总规模达到146万亩,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6元。
日光温室,一般情况在不低于零下20℃的条件下,不用加温可以正常生产,是开展冬春蔬菜生产的主要保护性设施,非常适宜吉林省周年蔬菜生产。目前,吉林省可周年生产的日光温室类型主要有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砖+苯板式日光温室,土堆式日光温室和简易日光温室四种。而塑料大棚是吉林省早春晚秋蔬菜生产的另一种主要保护性设施。
——土地规模经营的榆树土地托管模式。土地托管是在不改变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国家惠农政策享有权的前提下,农户将土地托管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集中连片托管,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与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在榆树得以广泛推广。
——大学生返乡创业“洮之宝”模式。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支持下,吉林省大学生返乡创业风起云涌,方兴未艾,涌现出“洮之宝”等一大批返乡大学生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等创业典型模式,抒写出一篇篇农村双创新篇章。
2014年1月,以王荷为代表的3名洮南籍大学生依托于家乡洮南的农业资源,倾力打造五谷养生的自主品牌,返乡创立了“洮之宝大学生创业团队”。之后,他们相继创办了国内首家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洮之宝快递有限公司、洮之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洮之宝职业培训学校、洮宝大学生创业园。他们还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近400户贫困户实现产业精准脱贫。
——农村垃圾清理和回收处理梅河口模式。为妥善解决农村人居环境中的卫生保洁和垃圾治理问题,在城市环卫保洁实现社会化购买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打好农村环卫保洁和垃圾治理“组合拳”。所谓“组合拳”就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财力支撑。每年市乡两级财政按1:1的比例统筹环境管护资金60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农村环卫设施、农村保洁员工资及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等项支出。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按照农村500人口配备1至2名保洁员的标准,全市建立了327支1093人的乡村两级保洁队伍。强化督查手段,创新考评方法。研究制定了《梅河口市农村人居环境考核办法》,实行一月一例会、一月一排名、一月一点评的“三个一”考核制度,将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纳入乡镇绩效考核重要内容,考评结果与乡镇奖励资金挂钩。加大探索创新,建立垃圾处理新模式。2018年,梅河口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环卫体制改革,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引入山东明基公司负责城区环境保洁工作,同时,在李炉乡、曙光镇、黑山头镇、湾龙乡等围城乡镇的部分村屯进行农村垃圾治理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农村建设村企共建的大荒地村模式。村企共建就是组织和推动各类企业与乡村深度整合,参与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实现村企互为依托、互促共进、互利双赢。吉林市昌邑区大荒地村,从2000年开始,以东福集团公司为依托,在全省率先创立了村企合一、共建双赢的新模式。该模式是村里土地成为企业的生产基地、村内劳动力成为企业职工、村民成为企业的股东或合伙人,企业成为带动村内建设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火车头。村企合一后,大荒地村的人均收入逐年递增,人均收入已达到2.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