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接受采访,王建发特意从外地牧场赶回,因为五、六月份是奶牛产犊高峰期和疾病高发期,他要密切关注牧场牛病发展动态,他的教学、课题、研发、成果都与此有关。
养殖户痛点成为他科研创新切入点
1983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农村的王建发,因为小时候家里养鸡,让他对动物疾病有所接触。2003年高考,他第一志愿报考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他想在这个领域搞出点名堂。
王建发读大学期间,大庆周边等地奶牛养殖普遍,但奶牛疾病也时常发生。大三那年在林甸县实习,部分养殖户、奶牛养殖小区的奶牛乳腺炎多发,但因采用抗生素治疗导致牛奶被拒收,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王建发边实习边了解,边观察边积累,他把关注点放在了研究奶牛疾病上,因此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加入了学校武瑞教授团队,专门从事中兽药防控牛疾病研究。他一边学习一边实验,陆续参与和开发研究出了防治奶牛乳腺炎、子宫炎、低钙血症等新型无抗生素兽药制剂5种,并申报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还向企业转让了4项生产工艺,开发了一种新型奶牛卧床垫料,有效降低了奶牛乳腺炎发病率,保障了奶牛乳腺健康和乳品安全。
奶业困境激发他不忘初心向前行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王建发对其中深层次原因的思考。他发现主要是因为牛奶蛋白质达不到原奶收购国家标准,一些奶农、奶站为了把牛奶卖出铤而走险添加三聚氰胺。这势必对我国奶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给乳制品业造成不良连锁反应。怎样更好地提高牛奶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王建发自此将研究方向聚焦于牛奶质量安全控制方面。2010年在吉林大学攻读基础兽医学博士期间,他参加了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的我国第一个奶业“973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执行期间,他解析了牛乳成分前体物生成与利用的关键物质代谢通路、信号转导通路和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改进了奶牛氨基酸平衡日粮配方技术,构建了牛奶重要营养品质形成饲料调控理论与技术平台。通俗讲,就是通过改良牛奶饲料成分,最终提高牛奶品质。他的研究成果在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九三管理局、大庆市周边多个规模牧场推广实施后,牧场牛奶营养品质达到了国际最高标准要求。项目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被国家科技报告系统收录并获发科技报告收录证书,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奶业振兴鞭策他释放更大的能量
2013年末,博士毕业的王建发时逢黑龙江奶业在规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他选择回到母校任教,希望在奶业研究和发展上有更大作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也在许多方面给予他扶持和支撑,成立了省牛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他担任副主任。他率领团队在牛饲料添加剂上作了改良,研发了3种饲料配方,使牛乳蛋白含量从2.9%提高到3.2%,为全省十几个规模化牧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和省博士后基金、首届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北京生泰尔集团横向课题各1项,参加97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5项,在研经费超过120万元。发表SCI论文13篇,在第3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和第11届世界畜产大会作报告交流2次。
现在,对白血病病毒携带奶牛乳汁安全性研究引起了王建发的关注。在未获经费资助的前提下,启动了“基于牛乳外泌体miRNA跨种调控理论的乳制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率先提出免疫抑制性疾病患牛乳汁外泌体miRNA可能以跨物种调控的方式影响人类免疫功能。他坚信该类风险因素的发现、监测和主动规避必将有助于加快推进我省奶业转型升级。一种用于辅助诊断奶牛蹄底疾病和乳头评分的新型装置也正在他的带领下进入样机试制阶段,该装置可实现对奶牛蹄底疾病、乳腺疾病的早期筛查,新产品有望于明年在哈尔滨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乳业合作大会期间发布上市。
王建发说,当下他就是尽快组建奶牛乳腺健康管理与牛奶质量安全控制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外同行专家深入开展理论技术研究,为保障原奶质量安全、降低乳制品安全风险、推进我省奶业转型升级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