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洼地到高峰的飞跃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脱贫攻坚纪实
本报记者李传君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2013年6月方从巴州区脱离,成立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2014年,全区精准识别贫困村119个、贫困人口22514户80585人,贫困发生率15.4%。
建区之初,恩阳就立下建设“全国脱贫攻坚新示范”的高目标。到2017年底,贫困人口下降到840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两项指标只相当于5年前1/10。为此,恩阳区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和“脱贫攻坚先进县(区)”。
作为一个建区时间短,工作基础薄弱的行政区,恩阳区相当于完成了从洼地到高峰的飞跃!目前,该区已通过贫困县(区)摘帽初审,全区上下正在背水一战、最后冲刺。
易地搬迁让贫困户住上好房子
柳林镇桅杆垭村63岁的贫困户仲开怀近来闲着没事,在家陪伴患了38年风湿病且右手四级残疾的老伴,热了开空调,饿了便在自家菜园里摘点蔬菜做饭。
仲开怀还有个儿子在外打工,一家三口原来住在一公里外的破瓦房里。几十年了,破旧不说,还处于地质滑坡地带,一下大雨全家人提心吊胆地。“现在好了,我们住上了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新房子,房前屋后还给我们配备了菜园和果树。”仲开怀开怀笑了。
这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住了21户贫困户,每家每户自筹资金最多只花了1万元,其余全是财政和项目资金买单。大家都说做梦也没想到会住这么好的房子。
据统计,恩阳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达8742户32184人,其中:集中安置3482户12558人、插花安置3300户12193人、城区购房598户2501人、场镇购房1143户4592人、投亲靠友219户340人,目前已全部实施完毕,其中共建成集中安置点达234个。
通过严守人均面积不超25平方米、户筹资金不超1万元的底线实行分类补助,对进城购房、集镇(园区)购房、聚居点建房、分散建房和投亲靠友等5类户,分别人均补助3.5万元、3万元、2.5万元、2.5万元、1.75万元,有效解决了搬迁负债、脱贫无力的问题。
仲开怀一家获得了7.5万元的补助,75平方米的房子按当初与建筑方议定的1050元/平方米的价格计算,他们需补3750元的差价,加上公共基础设施占地分摊部分,最终仲开怀只付了9000元。“门窗、厨卫、地板、墙面都弄好了,我们直接搬进来就可以住。”
对房屋的质量仲开怀很放心,因为整个建设过程,他都全程参与监督了。2016年项目实施时,桅杆垭村组织搬迁户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然后由业主委员会组织搬迁户选择各自的户型,再通过比选确定建筑施工方,最后与施工方议价、签合同。“修的过程中,我们随时都去看,发现问题立马给施工方指出来。所以,这个房子质量是绝对过关的。”仲开怀说。
组织搬迁户成立业委会,然后由业委会自主管理、实施和监督项目的推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充分发动贫困户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恩阳全区推行的工作方法。
在建设安置住房时,恩阳区还充分考虑了贫困户脱贫之后的住房需求,“3人以下的户在地面预留了建筑空间,4人以上的户在二楼增添了一层人字形坡屋顶,不用实体墙而用木头镂空框架,便于以后他们自己改成可居住的房屋。”桅杆垭村党支部书记余恩仁说。
产业发展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
果实累累的猕猴桃园,四通八达的村社道路,错落有致的漂亮新居……2017年,在北京举行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美丽繁荣和谐四川”部分,一组来自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钱库村的照片十分抢眼,“我看了简直激动不已!”钱库村党支部书记张尚文说。
钱库村从2013年起引进四川天恩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1200余亩猕猴桃,2017年开始进入收获期;同时,还发展起200亩蜜柚,林下套种蔬菜。本村的贫困户除了每亩可得600元土地流转费和每天60元到80元不等的务工收入外,还有另外一份很重要的收入:
根据《天恩农业科技示范园产业帮扶贫困户协议》,天恩公司建好的猕猴桃园按每户两亩交由贫困户管理,生产资料由公司提供,产品公司按市场价回收,收益全部归贫困户。该协议还约定,如果贫困户无法自行管理,公司实行托管,收益除去管理费用后归贫困户。照这样算来,贫困户每年除了土地流转等收入外,还可以户均增收一两万元甚至更多。
桅杆垭村则是村上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全村老百姓将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再将其中850亩流转给四川日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琯溪蜜柚,另外300亩由村集体发展芦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与日好公司达成协议,12%的纯利润交合作社,合作社再按“127”模式进行分配;芦笋产业的利润直接按“127”的模式进行分配。
“所谓‘127’,就是贫困户享有10%的优先股,然后20%归合作社滚动发展,70%拿来分给全体村民。”余恩仁说,这样算来,本村贫困户人均每年可以从蜜柚产业分得570元左右,可从芦笋产业分得1150元左右,两项叠加,贫困户每年可以人均增收1700多元。
要让贫困户尽快过上好日子,离不开产业支撑。恩阳区围绕优质粮油、品质果蔬、特色养殖,建成芦笋、川明参、莲藕等8个万亩产业园,累计发展特色产业25万亩。
为了更好地带动贫困户增收,该区探索推广新型主体、技能培训、资产量化、惠农政策、巴山新居+贫困户的“五个+”增收机制,创新实践了“127”“152”“三双”等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在产业链中分享收益。“五个+”增收机制还在省委农村工作会上作了交流。
为给产业注入资金活水,2017年全区整合各级涉农资金26类45420万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23997万元,占52.8%。发放小额信贷扶贫基金3.5亿元。通过1172万元贫困户增种增养扶持资金,分户发展小庭院、小加工、小禽园、小商店的“四小经济”6200余户。
乡村旅游让贫困户生活大提升
观音井镇观音庵村贫困户顾文礼兄弟俩,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建起的房子,再借了些小额信贷资金开办了一个农家乐,今年第一季度就收入13万元。观音庵村与万寿村、凤仪村相邻,目前由万寿村返乡投资者张云生投资1.5亿元在这里打造“万寿养生谷”。
目前,张云生共在3个村流转土地3000余亩,建立“稻渔共生”产业园,并种植芦笋、葡萄、猕猴桃、脆李、柿子等四季果蔬,养殖牛羊,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在相关项目资金支持下,张云生还修建起水域面积600余亩的万寿湖,并进行湖上景观打造及周边民宿打造。当地政府配套修建了新村聚居点、修通并硬化了村社道路,乡村旅游已具雏形。
今年以来,“万寿养生谷”精心打造了“四园四馆一中心”(桃灼园、百玫园、清荷月畔、葡萄采摘园,“寿”文化展览馆、中医养生馆、玫瑰养生体验馆、万寿养生馆和游客中心)以提升文化内涵,并顺利通过省评专家组验收,成功创建国家AAAA景区。
从省定贫困村到国家AAAA景区,万寿村经历了凤凰涅槃似的转变。村民的生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全村青壮劳动力均进入张云生创办的巴中市三棵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享有‘五险一金’的正式员工,以前村民破旧的土墙瓦房入股到公司,经打造,成了美丽别致的民宿。户均30株果树的小庭院,每年可为每户增收八九千元……”村党支部书记郑华荣说。
旅游还是一面镜子。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除了物质生活提高外,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成了万寿村人追求的目标。该村创新摸索出了一套“众口调解法”引起关注。
“由调解员、律师、当事人及其亲友、乡贤组建‘村民法庭’,通过就事释法、依法公论,彰显法治约束;通过乡贤评理、亲友监督,突出道德导向;全程公开,众口评议,达到知法、气顺、事了的目的。”郑华荣说,“现在全村人无吵嘴打架,人人都十分和善友好。”
据恩阳区委宣传部介绍,成巴高速公路贯穿恩阳,境内有3个互通口子,加之近年来恩阳大力推进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区100%的村、90%的村民小组、60%的农户通了水泥路,为全区“全域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旅游扶贫建立了强力支撑。
“如今在任何一个乡镇,几乎都能找到一处交通便利快捷、产村深度融合、风景独特美丽、人民生活幸福的村,今年还要创建3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区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