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5月11日消息(记者张雷 西宁晚报记者樊娅楠)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越往后越难啃。如何啃掉这块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硬骨头,让三个县达到“摘帽”标准,让150个贫困村退出、1.45万贫困人口脱贫?青海西宁市给出答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从更加注重脱贫质量,更加注重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更加注重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方面精准发力,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用心尽力、全心全意!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始终是西宁的头等大事。近年来,西宁市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围绕中央确定的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按照西宁市“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安排部署,在思想认识、资源整合、政策支撑、措施配套、制度保障、责任落实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2017年,西宁市实现100个贫困村退出、2.39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底的7%下降到2.7%。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今年,西宁市将目标锁定剩下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信心,确保剩下的1.45万贫困人口脱贫、150个贫困村退出,大通、湟中、湟源三县达到贫困县“摘帽”标准。
瞄准需求,让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
“从刚开始的2头牛到现在的10头牛,要不是人均54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哪能发展这么快呢。”西宁市湟中县上新庄镇白石头村村民董发现颇有感触地说。现在他除了养牛,还在村里当保洁员,再加上土地流转,一年算下来能有不少钱。看着口袋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他对脱贫充满了信心。
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需要瞄准群众需求,把工作做实、做细,把作风摆正,把好的政策落到实处。今年,西宁市瞄准贫困人口需求,精准谋划“五批八策”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制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路径,14593名贫困人口分类施策。通过发展产业、发展教育、生态补偿、转移就业、社会保障等措施让精准扶贫的成果普惠各类贫困人口。
同时,按照贫困村退出六条标准,及早谋划退出贫困村补短板项目。年初,三县对150个贫困村全面摸排,逐村理清了在交通、水利、电力、卫生室、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确定了项目建设内容,估算了项目投资。150个贫困村补短板项目涉及561项。
共同面对,让脱贫成果更坚实有效
“听老师说,以后我们有机会去南京学习!真好!”正在读初二的小毛高兴地说。今年年初,西宁市教育局与南京市教育局签署了双方对口帮扶合作交流协议。未来南京与西宁市将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优秀校长、教师交流培训、“智慧教育”建设、学校结对帮扶等方面开展对口合作交流,帮助西宁市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从“一己之力”到“共同面对”,今年,西宁市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力量作用,引领市场、协同发力,发挥社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作用,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化联点帮扶,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合力。
今年,西宁市落实帮扶协作项目资金2300万元,市属三县正在按照对口帮扶协作项目,瞄准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扶持产业扶贫基地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等要求,严格筛选项目,帮扶协作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东西扶贫协作年内计划开展党政干部双向挂职交流20人次,易地培训干部及专业技术人才180人次,加强贫困劳动力劳务输出就业脱贫工作。
多措并举,让贫困群众不再返贫
“依托土地资源,结合白石头村依山傍水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让贫困群众在自己家门口打工挣钱的同时还能掌握一项新技能,这样的话,以后工作队撤了,我也不怕群众会返贫。”湟中县上新庄镇白石头村第一书记鄂香兰说。
脱贫不返贫,还要建立长效机制。今年,西宁市夯实信息管理、档案管理、业务培训等基础工作,把“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努力实现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切实提高脱贫攻坚质量。严格识别和退出的标准程序,确保贫困群众精准识别率、精准退出率大于98%,巩固脱贫成效,确保贫困发生率低于3%。脱贫攻坚期内,把贫困退出后续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做到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对2016年、2017年退出村、脱贫户全面进行“回头看”,查找脱贫不稳的因素,确保脱贫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