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市郊浔龙河生态小镇农民
过“城市生活” 留古镇乡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常 理
湖南长沙市市郊有一个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在这里,村民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原来,浔龙河农民以土地资源支持特色小镇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实现致富增收,摸索出一条政府、市场、农民合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周末,避开城市的喧嚣,带上家人、约上好友,前往市郊,住进民宿,呼吸山间的新鲜空气,品尝农家的山珍野味,舒缓一周紧张的心情,已成为很多城市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在湖南省长沙市郊东北方向,就有这样一个地方——森林覆盖率超过70%,浔龙河、金井河、麻林河在山林丘壑间穿梭流淌,百余口水塘点缀其间……
这里是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从2009年开始,在返乡企业家柳中辉的带领下,浔龙河另辟蹊径,摸索出一条政府、市场、农民合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满足乡亲意愿
城镇化建设不是让农民进城,而是让城市文明下乡
当前,在我国大规模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留住乡村肌理,传承民间记忆,是每个新农村规划者、建设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浔龙河村原为双河村,位于长沙县,距离长沙市仅30公里,但由于耕地面积少,外出打工的人较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这些劣势在柳中辉眼里却可转化为优势:人少,集中安置就相对容易;耕地少,土地多样性就丰富,水库、池塘、山林,都是未来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需要的形态……
于是,柳中辉带领团队携巨资返乡创业,2009年,他当上了浔龙河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返乡创业之初,一切并没有想的那样简单。单单说服村民们搬到统一规划的地方去居住,就让他们费尽脑筋。
“一开始我们想建楼房,但乡亲们习惯了独门独户,嫌楼房憋屈,后来我们设计成了联排别墅,每家都有前后院,都有车库,一楼可以做门面商铺;大家说想吃自己种的菜,我们就在住宅旁边规划了50亩耕地作为景观菜园;乡亲们又说锄头耙头放哪?于是我们又在菜地里增加设计了工具房……”经过无数次协商,柳中辉及其团队不厌其烦地修改规划,以满足乡亲们的意愿。
如今,破旧脏乱的农村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白墙灰瓦的联排别墅和青砖铺成的乡间道路,每家门口都停放着小汽车。
村民姚爱明去年搬进了新家,她最满意的是环境卫生改善了许多。“跟在城市里生活没什么两样,甚至更好。”姚爱明边忙活着做午饭边对记者说,以前住在城里的儿媳妇嫌村里脏、蚊子多,不愿意回来住,现在每个周末都过来玩。
浔龙河村党总支书记徐宏勋告诉记者,今年年底将有180户村民实现集中居住,明年将启动二期安置房建设,未来1800名浔龙河村民都将“就地城镇化”。
柳中辉认为,城镇化建设不是让农民都进城住,而是要让城市文明下乡,让农村享有和城市一样的教育、医疗、服务资源,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让村民得实惠
以土地资源支持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实现致富增收
柳中辉常说,他和团队是租客,浔龙河的每位村民都是房东。“房东不满意,租客能发展吗?”本着这样的初衷,柳中辉及其团队一切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让乡亲们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得到实惠、感到温暖。
建设之初,柳中辉团队经与村民协商确定了浔龙河生态小镇的发展模式:农民将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进行出让、流转或置换,以土地资源支持特色小镇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实现致富增收。
2010年,双河村分阶段组织实施村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工作,调查核实各户土地所有人、宅基地、耕地、林地状况,测量各组范围内塘坝、河流、道路等公共用地面积,并形成了《双河村土地调查报告》,明晰了土地产权关系,将土地由村集体所有确权到组集体所有,为开展土地流转、土地改革等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全面了解了双河的土地经营状况,为今后开展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准确的参考。2012年,村里对村民土地流转事项进行了民主决策,支持率达100%。
既然柳中辉把自己比成是租客,那么村民们一年能得到多少租金?
村民陈仕卓老人今年80岁,右腿残疾多年,以前是一位低保户,住着四处透风的房子,每个月靠微薄的低保维持生活。如今,老两口不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别墅,每年还有两三万元收入。
这些钱主要来源于商铺的租金收入,此外,以前每家每户的几亩耕地还可获得每年800斤到1000斤的稻谷作为口粮。村民们的生活有了巨大改善,浔龙河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由“输血”变“造血”
布局生态、文化、教育、旅游和康养5大产业,让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创业
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民可以享受征地拆迁等开发带来的收益,但这毕竟是“一锤子买卖”,钱花完了怎么办?因此,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让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创业,才能由“输血”变“造血”。
浔龙河抓住地处长沙近郊的独特经济地缘优势,兼顾农业、农村、农民利益,统筹生态、文化与小城镇建设,布局生态、文化、教育、旅游和康养5大产业。柳中辉告诉记者,目前,浔龙河小镇形成了以蔬菜、花卉苗木和果木基地等为主的生态农业,不施用农药、化肥,生产健康绿色食品;以地球村、农业观光、养生度假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为项目聚集人气,拉动消费;以亲子教育、青少年国防素质教育、与北师大合作建校等为主的教育产业,形成固定消费人群;以田汉文化、湖湘文化、亲子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提升小镇艺术气息和品牌影响力;以养生服务、健康生活打造的康养社区引导市民下乡居住,满足市民品质化生活需求。“浔龙河项目区产业之间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为基础产业,做到盈亏基本平衡;中短期内重点发展康养产业,实现盈利;长期则以旅游产业等形成持久稳定的收入来源。”柳中辉说。
在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里,有一条“好呷街”,每到周末就人满为患。在这里,咖啡店、民宿、KTV、特色美食、工艺制品等门店应有尽有。村民贺彩珍3年前和家人落户浔龙河居民安置区,并分得一间门面房。贺彩珍拾起了自己“擂茶”的手艺,经营了一家擂茶铺子。
“一碗10元,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上百碗。”去年,贺彩珍的擂茶铺子盈利十多万元,相当于以前种10年地的收入。
如今,浔龙河通过众筹、入股等方式,引进各类企业商户200余家,覆盖绿色农产品、影视文化、民办基础教育、职业培训、儿童主题公园等各个领域,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生态。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活力浔龙将进一步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