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家万户分散养牛,到规模化,再到标准化养殖;从牛贩子们小打小闹出售活牛到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经过多年培育,平凉红牛实现了由耕地牛到致富牛,从“单打独斗”到共享品牌的升级换代,正在发展成为农户致富的“首位产业”。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平凉市更是积极探索推广红牛产业“龙头企业+国有公司+合作社会+农户”的发展模式,把牛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扶持政策,依靠技术人才,全力组织推动,让红牛产业在小康路上真正“牛气冲天”。
高档红牛这样养的
走进灵台县康庄牧业有限公司饲料加工区,加工的机器正在高速运转。
康庄牧业有限公司经理赵小斌指着不同的饲料对记者介绍,因为是炒熟的粮食,所以才这么香。现在牛的吃法可“讲究”了,牛的精细饲料有黄豆、黑豆、玉米及其大麦,要炒熟,然后用饲料压片机压成片状,根据不同的营养配方制作成母牛料和犊牛料。牛的草料制作也很复杂,要经过活性饲料加工车间,是集秸秆“汽爆、揉丝、发酵”于一体的饲草加工生产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平凉红牛饲草料来源主要是“粮改饲”生产的全株饲用青贮玉米秸秆、陇东紫花苜蓿等粗饲草,配合玉米、小麦、黑豆蒸汽压片等精饲料,采用领先的饲料处理工艺、领先的饲料生产技术,保证了优质的饲草料供给。
赵小斌的公司从建立发展至今已经有10个年头了,逐渐形成了“统一品种、分散养殖、上门服务、牛犊回收”的“康庄养牛模式”。截至目前,累计带动肉牛养殖户1520户,劳务用工400多人次,有效带动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静宁县四河镇天河村,旱作物面积大、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养牛前景好。前几年,村民们受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用青贮玉米做饲料养牛,实在太可惜了。近年来,静宁县田囿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田高丽通过自己家养牛,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也纷纷跟着田高丽养牛。“租地给公司的农户年年能收到跟种植玉米相比两倍高的回报。”田高丽说,在公司的带领下,村上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已带动30多户村民种草养牛。
除了吃配方精细的饲草之外,平凉红牛还住进了高大上的养殖小区。走进一个个养殖小区,记者看到,牛舍里采用自动通风、自动喂料、自动清污,无拴系饲养,定期运动,定期抚刷,定期免疫,听轻音乐,喝自来水,从而确保了高档牛肉的品质。
政府助力发展产业
为顺应养牛从役用型向肉用型转变的大趋势,平凉市把牛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主导产业,举全市之力,集各方资源,坚持不懈扩量提质创牌增效。
从2017年起,平凉每年列支1000万元牛产业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贴、龙头带动、大户联建、农合组织创办等多途径,建办规模化养殖小区327个,扶持养牛大户1.6万户,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021个,可带动8.42万贫困户发展养牛业。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平凉市牛存栏量达到77万头、出栏量47万头,商品牛肉年产量达到5.85万吨,牛产业增加值达到17.5亿元,农民人均从牛产业中获得收入900多元。
伊顺祥清真牛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赵立平告诉记者,平凉红牛肉产品凭借肉质细嫩多汁,品味纯正,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和赞誉,在中国高端牛肉市场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产品。
小康路上“牛气冲天”
《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指出,到2020年,我国牛肉产量将达到786万吨(2016年为716万吨)。国内生产牛肉满足消费供应是短板。在畜牧业中,肉牛业是仅有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产业。随着人民群众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全国肉牛产业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
这意味着平凉红牛迎来了一个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甘肃农业科学院院长、教授吴建平算了一笔账:4口之家养4头牛,饲草一年需要量46.72吨,饲草农户可自行解决,但需要10亩土地,精料成本一年所需5840元。如繁殖率达80%,一年盈利收入接近1.6万元,这一家农户便可实现脱贫。
针对平凉红牛产业的发展,吴建平建议,平凉农户散养母牛繁殖率仅达50%,提高繁殖率侧重应该放在选育品种上。同时,从产业链出发,要从繁殖率、草畜平衡到组织化水平每个环节考虑进来,对农户养殖、小规模养殖、家庭牧场和规模化养殖每个产业链的利益要重新分配,让每个环节都有钱可赚,每个环节都要有专业的设施,要促进牛产业健康长足的发展就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开发思路,完善发展规划。
基于此,平凉着眼于建设全国绿色畜牧基地这一目标,建立一个产业“一名牵头抓总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平台、一套运作机制”的推进方式,大力推行“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组建产业联盟,全力推进红牛产业饲草加工、养殖繁育等全产业链开发。
“力争到2020年,平凉市牛存栏量达到80万头、出栏量50万头,牛产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以上,为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目标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平凉市农牧局局长练生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