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瑞雪飘飘洒洒,铺在地面,落在屋顶,披在树杈上。
走在柳河县红石镇四清村的平坦村路上,村民杨俊良抬手从路的这头指向那头,对记者说:“你看,这村路都通到了家门口,我们再不为卖粮难、出行难犯愁了。”
“这可不是普通的路,这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小康路!”杨俊良兴高采烈地说。
杨俊良的话在理儿。走到村口,村路远远地延伸到国道上,再延伸开去,四通八达,连通白山松水,化成吉林省千千万万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致富之路。
在这条足音铿锵的道路上,吉林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方略,五年成功减贫141.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1.3%下降到1.3%。
这条振奋人心的道路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吉林脱贫故事。
花园口镇盛开“扶贫之花”
一排排黄色砖瓦房井然有序,街中大道宽阔整洁,庭院如花园,房屋似景观,蓝天白雪映衬着一些院落门前的大红灯笼,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里是靖宇县花园口镇花园村新区。现在名副其实是个“花园”了,但以前却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地。
“2016年以前我家住在泥草房里,交通十分不便,路还都是大土路,出趟门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花园村新区64岁的村民徐伟志感慨地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俺才住上这么好的新房。现在不仅身上暖和,这心里也跟着暖和啊!”
通过异地安置扶贫项目,村民们告别了年久失修的泥草房,搬迁到这景色秀丽、基础设施完善的崭新村落。生活环境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搬迁人口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地攀升。
花园村新区只是靖宇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民生的一个缩影。为适应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近年来,靖宇县投资5289.8万元,实施了28个贫困村道路、围栏、边沟和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2234万元,实施了22个贫困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和花园口镇集中连片饮水安全提升工程,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率达到98%以上;改造贫困户危房698户,完成年度改造任务;易地搬迁花园口镇22户50人、县城集中安置143户329人全部入住,易地搬迁全面完成任务。
异地搬迁改环境,项目上马助脱贫。在花园口镇双河村,村民们与记者分享着他们收入翻番、脱贫致富的喜悦。
双河村是一个只有165户395人的村子,在2015年村里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2016年,双河村成为省民政厅包保村,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贝母、蔬菜大棚、笨鸡、可繁母牛等种植和养殖项目陆续上马。省民政厅还投资3万元,扶持村集体和贫困户种植板蓝根8亩、地瓜10亩,帮助村集体和贫困户创收增收。2017年省民政厅投资60万元,建设62千瓦分布式村级电站,年可为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7月份开始并网发电,短短五个月受益3.7万元,22户贫困户38人受益,人均增收近千元。
在双河村的“勇士幸福大院”内,一群老人看电视、打麻将、下象棋,笑声朗朗,气氛活跃。70岁的马印香大娘乐呵呵地说:“以前都‘穷怕了’,现在好了,生活有滋有味,人也精神多了!”
四清村的扶贫带头人
2017年年初,通化市市郊公路管理段段长王雨佳来到柳河县红石镇四清村,成为这里的扶贫“第一书记”。
四清村由于地处半山区,土壤环境有一定局限性,村里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又因人均农耕地少,村政府负债累累,四清村的脱贫始终是村干部的一大难题。
“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是从农村出来,对这里一点不陌生,我一定要制订出一劳永逸的扶贫方案。”王雨佳对记者说。
一年过去了,四清村大变样。
草莓大棚搭起来了。曾经的贫困户石雨林说:“草莓种植让我去年一下子脱了贫。”
石雨林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心脏疾病始终困扰着他,经常干干活就被邻居送到医院,有几次还有生命危险。自身劳动能力虽未完全丧失,但传统农业的农活他早已负担不起。“第一书记”摸底后了解到村民的诉求,为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搭建草莓大棚,大棚的草莓苗和种植技术由企业承担,结果后由企业统一回收。“去年一年不但赚回了建大棚的贷款,还有盈余,今年可以大挣一笔啦!”石雨林说。
果树、果窖建起来了。大范围种植苹果树,利用山区资源,集采摘、农家乐为一体,大兴乡村旅游产业,这是四清村柳条屯的扶贫方案之一。
“果园的兴起对扶贫能起到很大帮助,确保扶贫推进到最后一公里。”王雨佳说,现在柳条屯有几处大型果园已成立合作社,除了正常售卖苹果外,大力发展农家乐资源,吸引游客采摘,贫困户可以在果园内打工赚钱。另外,将恒温果窖出租给果农,便于反季售卖苹果,收取果农的基本租赁费后,成立单独扶贫账户,主要提供给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即使没有国家的扶持资金,村集体也可确保贫困户脱贫。
致富路也修起来了。近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给乡村带来了生机,便利的公路直达村里,带活了村里的生产经营。
2017年,针对四清村的产业特色,柳河县交通运输局新建了1.8公里直达采摘园的特色产业扶贫路,进一步促进了四清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新修的村路连接303国道,来苹果采摘园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全园年收入由30万元增加到50万元。”苹果采摘园园主房利军高兴地说。
在吉林省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像王雨佳这样的“第一书记”群体成为主力军。吉林省10829名驻村干部被下派到帮扶村,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真情实意的帮扶中砥砺出动人光芒,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真抓实干的帮扶中进一步密合生长。
明东村:项目落地变成“聚宝盆”
都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但去年在龙井市智新镇明东村却遇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一个项目落在明东村里的一块5000平方米杂草丛生的陡坡荒地上,成为年收入30万元的“聚宝盆”。
什么项目?光伏发电。
明东村共有村民408户,其中贫困户188户、贫困人口367人。过去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农作物,很难改变贫穷面貌,因此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在脱贫攻坚战役中,该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帮助带动下,通过“龙头企业+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实施产业推动,明东村的扶贫工作大有改观。
2017年,为了巩固脱贫成果,龙井市积极引进光伏扶贫项目,该项目投资4860万元,建设5400千瓦光伏电站,可惠及6个乡镇和包括明东村在内的11个村。明东村这块过去只能用来放羊、放牛,无人问津的荒地,在项目达产后,每年村集体可增加30万元的经济收入。这对明东村来说,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成为了现实。
其实在明东村,项目落地变成“聚宝盆”的故事不是头一次发生。“一头黄牛入股,每年2000元分红,5年下来就是1万元。”明东村农户金正元向记者表达着成为股东的喜悦。
该村的黄牛养殖扶贫项目利用国家财政扶贫资金,采用“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依托延边海兰江牧业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和桥梁,以农户为基础,5年为周期,有效提高农户收入。
“在项目确立之初,我们进行了讨论,是农户自己养还是委托饲养。”明东村的村书记刘元东介绍说,由于村里的贫困户缺乏技术,饲养风险大,为了实现长期扶贫的效果,我们将贫困户手里的种母牛集中起来,以入股的形式,交由企业统一饲养,这样既省去了饲养的风险,又让贫困户得到实惠。”
砥砺奋进脱贫路。在通往小康的大路上,吉林人民正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