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有奔头 让农民有干头
——成都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陈传轩
一边指挥采果、分选,一边在电脑上接单、协调物流……柑橘上市季节,26岁的胡林忙得不亦乐乎。不久前,还是一家IT公司的白领的他从没想过自己会放弃都市的工作和生活,回到家乡做起电商。
像胡林一样,春节前,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了。胡林说:“党的十九大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关注乡村振兴,这让我们感到很有奔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四川省成都市,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十大重点工程
推动乡村价值之变
都江堰市柳街镇川西林盘黄家大院里,一幢古朴的木屋,门前一湾小溪流过,四围茂林修竹,这是成都近郊常见的川西林盘。而位于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的另一个林盘,在不少成都人心中名气不小,人称“余花龙门子”,这种有围墙院门的“龙门子”建筑风格是川西林盘的标志。从这里走出去经商10多年的周年春打算回来开展新的事业,“我很想念在林盘里的生活,这些年这里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已经变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景点。”
川西林盘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等为主要内容的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是成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周年春决定把自己原来的房子改造成一个农家乐,再搞点生态种植,用来开发休闲旅游接待。
“回归”背后,是一场农业农村的价值之变。站在城市和农村“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成都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路径,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和产业发展融合化。实施打基础、管长远的全域乡村规划提升、特色镇(街区)建设、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大地景观再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品牌建设、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农民增收促进、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十大重点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而在产业上,成都市运用“互联网+”思维,正在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康养”“农业+会展”……一个个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乡村经济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五项重点改革
夯实发展内生动力
满眼青翠欲滴的绿色,麦地、薰衣草田、苗圃和平缓的河水,织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田园风景画。一幢幢小“别墅”,与旁边一条特色商业街交相辉映。农民安居,市民流连,构成了一幅充满现代气息的乡村画卷。
这是成都平原上一个小村庄,也是一片国家级改革试验田。成都市郫都区是全国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区县之一。如今,这片试验田“长”出了新模式: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农民就可以长期获得来自土地的财产性收益,以“妈妈农庄”等项目为代表的系列集体经济使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2017年村集体经济总资产达46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462万元。
成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两股一权”“三权分治”“产权固化,长久不变”等一项项创新,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不断激活内生动力。目前,成都市在全面完成农村“六权”确权基础上,开展“农村承包地经营权”等“新五权”确权,全市“新五权”颁证率达到99.9%;成都农交所成为四川唯一、西部最大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与省内10个市州和99个区(市)县联网运行,累计实现交易1.5万余宗、交易额达763亿元,交易规模位居全国同类交易所首位。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成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公共产品服务生产供给机制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五项重点改革”,努力在城乡融合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进一步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
为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成都提出: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实现农业供给由“量”到“质”的历史性跃升。
四川首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王志全对此深感认同——担任了成都崇州市杨柳、隆兴志全、石马3个土地股份合作社的“CEO”,王志全用“农业共营制”的方式让3000余亩土地焕发生机,有效解决了“谁来种田”和“科学种田”等问题。而这种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为核心的“农业共营制”,是成都正在重点探索推广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将有效引领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城乡融合
新农村新未来
临近春节,水立方总设计师、CCDI悉地国际董事长赵晓钧特别忙,可他一直牵挂的却是千里之外的一个小山村——这位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建筑师,在蒲江县明月村亲自设计和建造了一个“呆住|明月文化艺术酒店”,马上就要竣工投入使用了,而他,也有了一个新身份:明月村的新村民。
就在赵晓钧的民宿酒店旁边,诗人阿野的诗歌创作工作室“晤里”,也投入试运行;艺术家、美食家熊樱的“樱园”也在如火如荼地生长着。在这里,新村民和老村民和谐相处,年代感和时代感相互交融,一边是农耕生活,一边是图书馆、艺术馆、画廊、咖啡馆、陶艺馆、民宿、艺术酒店、剧场……这个几年前刚刚脱贫的小山村,用一个个文创项目,不仅为村民们打开了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城市人开启了全新的田园生活。
不仅是明月村。整个成都市都着力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精准的现代城乡规划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宜居宜业品质优化城乡功能布局,推进全域景观化重塑新型城乡形态,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要素推动乡村振兴。新农村,开启了新未来。
今后5年,成都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品牌建设、推动农业双向开放等系列举措,力促农业提质增效;引进农业科技高端人才,吸引一批“两院”院士、国家或省级“千人计划”及成都“蓉漂计划”专家来蓉建基地建工作室;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沿龙门山、环龙泉山、环都市区三条乡村休闲旅游带和“三环七带”天府绿道骑游带;打造都江堰精华灌区休闲旅游群和龙门山、邛崃山系山地旅游区,塑造“中国川西林盘聚落”“天府古镇文化”“成都平原四季田园风光”等旅游特色品牌……
在天府成都广袤的城乡大地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农业农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