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就恋这把土 卷雪踏歌行——访全国文明村蛟河市天北镇高家屯村

   日期:2018-02-11     来源:江城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457    评论:0    
核心提示:  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近期公布的“全国文明村镇”名单中,蛟河市天北镇高家屯村赫然在列。  2月2日,记者踏雪走访

  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近期公布的“全国文明村镇”名单中,蛟河市天北镇高家屯村赫然在列。

  2月2日,记者踏雪走访高家屯村。

  天寒地冻,积雪未消,高家屯村一派银装素裹。一条大路走来,先到的是村部:一片干净别致的红顶琉璃瓦小房子,外墙的白色瓷砖亮得耀眼,如果不是院中那面迎风飘扬的红旗,外人定要误认为是谁家的乡间别墅了。

  迎接记者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常赉。

  走进村部,谈到发展,在场的村里人眼睛一下子都亮了。

  “高家屯村离天北镇政府所在地只有1公里,5个自然屯,9个社,人均一亩二分地。常书记上台前,村里过的哪叫日子呀!村里欠镇政府钱8年没有还,欠信用社20来笔不良贷款没有还,谈什么集体经济啊,外债背了160多万元。村里85%的家庭有外债,走亲串友的人家都害怕,是不是又来借钱的啊。”

  “2002年,新当选的村主任突然重病住院,村里补选村主任。那时候常赉就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致富能人,他在外面忙生意,没时间参加选举会。村民高票选了他,他说啥也不愿意干。老少爷们去求他:常赉,你就带着大家伙一起干吧!你不能只顾一个人忙着挣大钱,眼瞅着乡里乡亲的喝西北风啊。”

  “常赉‘替补’上台后,首先琢磨的就是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天北镇的牛贩子有一半是高家屯村人,他们懂牛,会养牛,只要有本钱,靠养牛就能致富;高家村相邻两个朝鲜族村,劳动力几乎全部出国劳务和到山东沿海韩资企业打工去了,闲置出大量耕地。高家屯村原来是水田专业村,村民有种田技术,差的只是包地的启动资金。”

  “养牛、包地,成了村民致富的两大项目。缺钱?贷款!常赉给村民担保贷款200多万元,其他村干部给村民担保贷款100多万元,总计贷了376万元。鼓起干劲儿的村民买回育肥牛1700头,承包外村耕地180公顷。”

  “2003年,高家屯村村民贷款180万元;2004年,高家屯村村民贷款50万元。以前,没有常赉担保,信用社不给村民贷款;后来,不用常赉担保也肯给贷款了,却没人去贷了,因为家家都有了存款。”

  “2010年,常赉书记、主任一肩挑后,我们村的发展更快了。他告诫村民不能满足于小富即安,要放大眼光做产业、做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这样,我们村投资80多万元建设了朝阳植物油厂,每年村集体都有增收;建设了占地面积52.8公顷的绿优水稻种植基地,大米以每斤40元的价格出售给青山滑雪场;建设了20栋灵芝大棚和76公顷中药材种植基地……”

  ……  ……

  大家七嘴八舌,说不尽的产业兴旺。

  谈到村民年人均收入这个问题时,在座的村民们意见发生了分歧,有的说超过了2万元,有的说3万元都挡不住。

  “我们二社有一个叫袁宝才的,今年58岁,一家4口人,俩孩子都在外头工作。土地流转后,老两口常在村里基地季节性打工,还到俄罗斯种菜,几份收入加起来每年都会超过10万元。像这样的人家,村里一抓一大把。”

  “村里的中药材基地一到忙时,用工都得100多人,村里支出每年都得300多万元。仅此一项,不管老人小孩平均到村里人头上,年人均增收就是3000多元……”

  “要低调,要低调,别让人家记者笑话。”常赉一脸笑容,挥了挥手打断了众人的话,认认真真地说,“按照统计部门的数据,我们村年人均收入2017年突破了2万元。”

  我提出想在村里走一走,几位村民主动请缨当向导。

  步出村部回头看,突然发现村部旁边还有一片建筑。“这是我们的村民活动室,里面有200多平米。刚才村民还在这里排练过年演的文艺节目,热闹着呢。活动室是去年建成的,以前下面是一座大坑,我们垫了一米多高的土。”村民马保忠介绍说。

  有人随口开了一个玩笑:“这个坑跟当年村里的大坑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常书记不是照样把我们从坑里拽出来了吗?”

  对于这种当面的“恭维”,常赉有些不自在,指着村部说:“真正能从坑里走出来,靠的是村民实干,靠的是党员带头。村部是2010年建成的,之前我们开会都没个地儿,要么在村干部家,要么在大树底下。那年正好遇上好政策,建村部上面能给些补助,要求是当年竣工。我知道这信儿时已是10月份,班子一商量,第二天就开着勾机、铲车进了工地。村里党员主动出义工,连在外面打工的都回来了,一连干了28天,30多名党员没有下架的。”

  一路走来,路过常赉家,他邀请大家进屋坐坐。

  一所很不起眼的小房子,还有些旧,不过门是新的。“常书记平时忙村里的事儿,家里事儿基本不管。家里的木门都烂了,他都不操心。前几天我们几个人到家里找他,他没在,我们找着钥匙开门进屋等他,等的工夫有人说咱们把他家的门给换了吧。就这样把门给他换了,不过账可是他的呀。”村民窦文刚笑着说。

  如今的高家屯村,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个落后村了,像常赉家一样随随便便放钥匙的多了。这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乡风淳朴。修河堤时,水泥包扔在外面。工程方说,不拿回来,不怕丢啊?村干部说:“你放心吧,肯定没人拿,要是丢了,丢多少我赔多少。”春天耕地,活没干完到了饭口,村民都把拖拉机扔在山上回家吃饭,吃完饭再去干。

  时过正午,村民们谈兴正浓。

  我们走在松软的雪地里,头顶是湛蓝的天空,远处是群山环绕,山上是苍茫的林海。各家各户都在热热闹闹地吃饭吧,小山村格外地宁静。只有阳光,温暖地照着大地。

  不远处就是平整的田地。“你要是夏天来就好了,这里种的都是中草药,有防风、沙参、桔梗、黄芪等等,花开遍野,那个美啊!”村民王力不胜神往地讲述着,“活多时,外村的人都来基地干活;活少时,村里人都抢着干,有的人家不让干还哭呢!”

  远处,抢修水渠的勾机与铲车正在忙个不停。“你看看这道渠,是从上面的稗子沟水库引下来的,像不像一条龙?将来要是来一下航拍,肯定壮观。我们的理想就是把村子建成田园综合体。这方水土养育了我们,我们得好好地守护她,让未来的子子孙孙都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常赉感慨地说。

  再往上走,就是稗子沟水库了。冰雪覆盖着水面,中间开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口,据说是为鱼儿换氧。村民赵明雨发出热情的邀约:“夏天来这里钓鱼吧,人多着呢。小胖头鱼是这里的特产,肉质鲜美,保你一吃就爱。”

  恋恋难舍。

  “就恋这一缕缕炊烟,就恋这一把把黄土,就盼有一座座青山,就盼有一层层绿,就盼有一汪汪泉……”村会计于红梅的手机里放起一首歌——《就恋这把土》。歌,唱得有模有样,深情满满。

  主唱不是哪位歌星,而正是常赉。2015年,吉林市委组织部、蛟河市委组织部来村里联合拍片子,他在片首唱了这首歌。遇到外地客人来,村民们总会骄傲地放出来听,因为“常赉唱的是高家屯村民共同的心声”。

  临别,同常赉互加微信,知道他的微信名字叫“仆人”。

  常赉不好意思地开玩笑说:“在家里,为老婆孩子服务;在村里,做村民们的公仆。没地位哟!”(李伟洪)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