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精准发力齐心拔“穷根”——写在通化市脱贫攻坚进行时

   日期:2017-11-10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691    评论:0    
核心提示:  整洁的村路、崭新的铁栅栏、新砌筑的边沟体现了新农村的美丽,公路边新上的广告牌项目、新成立的果蔬种植合作社让村集体经济

  整洁的村路、崭新的铁栅栏、新砌筑的边沟体现了新农村的美丽,公路边新上的广告牌项目、新成立的果蔬种植合作社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如今,地处偏远的辉南县朝阳镇马家岭村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贫困人口去年每人年收入达到3230元,日子过得是越来越红火。

  像马家岭村一样“蝶变”的贫困村在通化比比皆是。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化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精准识别上严把关、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精准发力,拔掉“穷根”。今年全市精准脱贫工作稳步推进,计划脱贫7239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5%,27个贫困村“摘帽”,占贫困村总数的37%。

  激发干劲,精准识别,夯实基础扶真贫

  通化市结合实际,从精准上发力,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主动作为,带头到村到户、到扶贫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实际情况,共同研究脱贫举措,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落实脱贫任务。

  今年8月,通化市举办了第一书记培训班,来自省、市、县三级的73个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交流了思想、传授了经验,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对第一书记进行了考核,推进抓脱贫与抓党建并重,以基层党建促进扶贫攻坚。

  在柳河县罗通山镇,来自省委宣传部的自立村第一书记马长胜正忙着新建养鸡场的收尾,他说:“我喝了罗通山的水就是罗通山的人,就有责任带领全村百姓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就有责任让全村的百姓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同时,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纪检监察等部门,开展督查35次,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确保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全市党员干部干劲十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实事求是、规范操作,下发了关于做好精准识别工作的紧急通知,深入开展精准再识别工作,进一步提高贫困识别的精准度,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工作。

  他们严格标准程序,围绕档内、档外、往年脱贫人口“三类人群”,狠抓“两识别一核查”。对贫困人口的识别,以2016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为标准,并综合考虑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两不愁、三保障”及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等因素和具体情况,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评议”的五步识别法,在县级范围内加强数据比对,识别结果让“身边人”把关,得到群众认可。

  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由28077人精准调整为20738人,并按要求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系统和全省大数据平台,做到贫困人口“应纳尽纳、应出则出”,实现了建档立卡规范运行。同时,强化档案资料等内业管理,明确专人负责,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备、工整、清晰。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狠抓产业真扶贫

  通过建立食用菌厂,让贫困户有活干,加上集体收入30%的分红,全村收入已经达到国家最低标准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终于摘掉了。”通化县果松镇东明村党支部书记于锡军挂在脸上的笑容就是该村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扶贫的真实写照。

  在通化市新一轮脱贫攻坚中,各地、各部门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靶向治疗,立足产业就业,彻底帮助贫困人口拔掉“穷根”,走向富裕。

  2016年,全市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传统产业,依托乡村旅游、光伏、电商等新兴业态,共实施脱贫项目464项。今年以来,全市又开工建设脱贫项目382项。及时开展的“冬季行动”和春季帮扶活动,都有力地促进了脱贫项目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通化市注重补齐脱贫产业短板,以产业园带动非贫困村,确保每个非贫困村都有脱贫产业项目的支撑,突出特色,鼓励发展休闲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着力解决脱贫产业项目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脱贫项目注重实效,坚持长短结合、大小搭配,培育好龙头骨干企业,完善与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其“造血”功能。

  在与贫困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通化市探索多种扶贫模式,强化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其致富本领。全市上下在产业结构、扶贫模式、项目管理、收益分配上,多措并举,逐户逐人研究就业创业,到贫困村组织开展扶贫专场招聘、送岗下乡活动,鼓励他们学习技能,靠本事吃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探索“产业+技能+就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模式,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贫困地区返乡创业基地建设,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群众积极给予支持指导;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领办创办脱贫产业。

  动员各界,精准推进,脱贫增收见实效

  滴滴蜂蜜竟酿出了脱贫的希望。柳河县柳南乡西腰沟村的农民孙洪林一直有创业的想法,包保单位省科技厅的工作人员得知他有过养蜂经历,协调吉林养蜂所捐赠给他10箱蜜蜂发展养蜂产业,并帮助他解决技术难题。经过两年辛苦努力,去年孙洪林的养蜂场纯收入已达2万元,他富不忘本,无私向村民传授养殖技术,解决销售难题,增强了全村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众人拾柴火焰高。通化市在精准脱贫推进中下实功,动员各界包保帮扶,把更大的精力、物力和人力投放到帮扶工作中,拓宽帮扶思路,千方百计落实开发式、“造血式”扶贫措施,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省、市、县三级联动,企业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帮扶,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见实效。3位省级领导、10个省直部门包保柳河县的11个贫困村,全市29名市级领导、117个市直部门包保全市贫困程度较深的行政村29个。制定下发《市级领导深入包保县(市、区)、乡(镇)、村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落实方案》,市级领导全部深入到包保村、户调研走访、帮助解决困难,谋划实施脱贫项目,到贫困村讲党课、参加劳动,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包保帮扶和脱贫攻坚工作落实。目前,市县乡三级共558个部门、11211名干部参与了包保活动。

  此外,通化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16个文化协会主动开展“文化扶贫活动”;驻通部队、通化武警、医院主动参与帮扶贫困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也发挥行业优势,参与帮扶活动。

  社会各界掀起扶贫帮困的热潮中,涌现出了一位热心于脱贫事业的“大米姐”——管延丽。她管理经营的柳俐粮食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民与企业捆绑在一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该公司通过走访,在柳河县各贫困村中筛选出41户贫困户,建立帮扶对子,动员村民和贫困户发展紫苏种植产业近5000亩,预计可带动贫困户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