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农业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赶上了好政策,时髦人都来干农业。目前,咱园区内入住了近10家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公司,大都发展‘互联网+农业’,势头很好。”9月8日上午,在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内,园区运营中心负责人张军师向记者介绍,林州农业经济正在悄然生变,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科技化,彰显出高端之势。
当天,记者先后走访了园区内的几家公司。
2015年,在安阳市农科院的帮助下,林州市原康镇重兴店村村民开始试种藜麦,由于市场认知度低、交通不便等原因,营养价值颇高的藜麦并没有给村民带来收益。当年11月,来自郑州的企业家周健应邀担任重兴店村村委会名誉主任,并出资10多万元,收购了村民家中积压的1万多斤藜麦,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怀着对红旗渠精神的向往和对山区百姓的关怀,回到郑州以后,周健开始研究藜麦,并于2016年1月,成立了林州市太行藜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入住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
随后,周健不仅在重兴店村,还在周边的石家庄村和石板岩镇大垴村等地建设了600多亩藜麦种植示范田,并为农民提供种子、技术服务和回收保障。周健说:“林州传统的种植作物为玉米,扣除肥料等成本支出,每亩实际收入只有几百元,而种植藜麦后,农民每亩可增收1000余元。”
目前,该公司已建立了“太行藜”“太行藜网购商城”“高人堂”等线上销售渠道,并开设了太行藜营养产品专营店、太行藜营养食品体验店、高人堂健康生活俱乐部等线下销售门店。
43岁的张宝丰几年前辞职到林州创业,注册成立了林州市林木昕生态农林种植有限公司,从事农(林)业的种植、培育、加工、销售等,并且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成为林州市新农业经济的典范。
张宝丰是安阳市人,曾在法院工作。但是他心中十分向往大自然,对生态农(林)业十分感兴趣。几年前,张宝丰辞职,到林州市桂林镇董街村投资了中药材和林果业种植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近两年,张宝丰依托董街村,辐射了周边桂林、流山沟等村,流转土地1700余亩,主要用于发展皂角、杭白菊等中药材和核桃树、桃树、苹果树等林果类树木的种植。
“创业期间,政府和当地百姓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从农业盲变成了农业通。”张宝丰说,“近年,我们借助互联网这股东风,在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建立了自己的店铺,去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000万元。”下一步,张宝丰计划成立商城,建立农产品加工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农产品最怕堆积,现在咱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预售,只要经营好,老百姓坐着就能赚大钱。”说起农产品销售,林州乡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李晓军侃侃而谈。
原来,李晓军在大学毕业后在郑州开公司,本已经小有成就,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决定返乡创业。李晓军说:“2014年国庆放假,我和家人一同到果园采摘苹果,结果发现果园的主人因为苹果卖不出去而着急。我当时就问他为什么不到网上卖,他说他听人说过网上能买东西,但怎么在网上卖苹果他们实在不懂。”李晓军从果农的遭遇中看到了商机。
2015年1月,李晓军注册成立了林州乡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把公司地址选在了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公司专门依托互联网平台,主力运营农产品电商品牌“乡邻农果”,将林州市优质的农副产品进行包装整合,宣传推介给城市家庭,为城市与乡村的信息沟通、产品沟通提供便捷的互联网通道。
以城市为家、与乡村毗邻既是“乡邻农果”的商业定位,也是服务理念,更是“乡邻农果”不懈追求的理想。“去年,我们将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渠道电商化,积极探索和验证‘互联网+农业’的农村包围城市发展模式,销售额突破了10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拓展全省20个以上典型县(市),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做成全国农副产品上行第一品牌。”提及未来,李晓军充满了信心。